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语文课本中文章都是精选比较优秀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剖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支离破碎,总在文章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剖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尴尬局面关键就是对文章读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与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与发展。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及估算:“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一种称呼,从最初门馆、私塾到晚清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含义。《孟子》中“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与尊称,并非具学问者专称。称“老师”为“先生”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因数上有几个零,就在几乘几得数后面添上几个0。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与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阅读能力提高很快。A、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时,我们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然后乘一位数,即可以先用整十数最高位上数乘一位数。然后看整十数末尾有一个0,就在乘得积后面补上一个0。B、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时,我们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然后乘一位数,即可以先用整百数最高位上数乘一位数。然后看整百数末尾有两个0,就在乘得积后面补上两个0。C、估算时符号是“≈”例题:(1)、29×7≈21040×4=160298×3=900600×2=1200(2)、在○里填上“>”、“<”或“=”。(常考题)①320×2○600②240×5○100③7×0○7+0(3)实验一小平均每个年级有学生689人,全校六个年级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学生?2、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所以不加单位。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例题:(1)3个6也可以说(6)(3)倍,57倍就是(7)个(5)(2)64倍、40倍、400倍分别是(24)、(240)、(2400)。(3)少年宫有64人学习舞蹈,学习绘画人数是舞蹈2倍,学习数学人数是绘画2倍,少年宫里有多少人学习数学?(4)富民养殖场养鸡111只,养鸭只数比鸡多3倍,请问鸭有多少只?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数,与哪一位数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方法:先将一位数与多位数个位对齐,再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进位数一般写小一些,写在对应位置横线上。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从低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不要忘了连续进位问题。不要漏加进位数字。例题:青山小学组织330名学生去春游,租了6辆汽车,已知每辆车上能坐56人,请问租6辆汽车够吗?“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枣庄两日游吸引了大批游客,某天来抱犊崮人数如下:上午来参观游客有680人;下午来了4批游客,每批196人。??乘数中间或者末尾有0乘法: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例题:判断:125×8积末尾有三个0。(√)判断:306×4,因为乘数306中间有一个0,所以306×4积中间一定也有一个0(×)判断: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1乘任何数都得1。(×)张阿姨给她婴儿买了4桶奶粉,每桶508克,这4桶奶粉一共重多少克?千克与克1、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做单位。2、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一样重。(判断谁比较重,看物体质量,而不是看物体大小)。3、1千克=1000克例题:(1)500克+50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