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教师”,其只是“老”与“师”复合构词,所表达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与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一、夏朝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语文课本中文章都是精选比较优秀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剖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支离破碎,总在文章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剖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尴尬局面关键就是对文章读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与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与发展。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 内服外服 ,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控制有限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商王对附属国控制力是优先,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社会结构,、西周政治制度——封邦建国(前1046--前771)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与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异姓:功臣姻亲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 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2、 宗法制 目——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与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是宗法制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 中央集权制确立一、秦朝统一 (前221年)1、 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1、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 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3、 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4、 选拔与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三、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基础, 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成熟一隋唐:三省六部制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中唐设枢密院二、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中书省长官为
高二下期末复习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