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我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阻碍学生能力发展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重要前提与基础。一、研究物质性质方法与程序我国古代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学生都知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名言警句,抄人家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米”。: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与武学堂中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教育生员。而相应府与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与“学正”。“教授”“学正”与“教谕”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第三步:用比较方法对观察到现象进行剖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二、钠及其化合物性质::4Na+O2==:2Na+O2点燃====:2Na+2H2O=2NaOH+H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水变红色。: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2NaHCO3△==Na2CO3+H2O+CO2↑:NaOH+NaHCO3=Na2CO3+:Na2CO3+CO2+H2O=2NaHCO3三、:Cl2+2NaOH=NaCl+NaClO+:2Fe+3Cl2点燃===(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Cl2+H2O=HClO+:NaClO+CO2+H2O=NaHCO3+:Ca(ClO)2+CO2+H2O=CaCO3↓+2HClO四、(mol)=N/N(A)(mol)=m/(mol)=V/V(m)(mol)=cV五、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分散系。: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④:渗析六、: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离子符号删去。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①生成难溶物质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③生成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