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
周廷儒教授与新生代古地理学研究
任森厚张宝民
周廷儒教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教育家和中国新生代
古地理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在近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严谨治学、
勤奋工作,先后发表五部专著和余篇论文;他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
近年和系主任余年,长期讲授基础课、专业课和开设研究生课程,所
培养的博士、硕士、本科生、专科生、函授生,分布遍及全国,已有许多成
为我国地理学教学及其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在发展我国地理学方
面,他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以后运用景观分带学说和专门方法
研究了我国新生代时期自然地带分异的规律,重建了我国第三纪和第四纪的
自然地带和自然区,为研究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奠定了基础。
周廷儒教授对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集中在地貌
学、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周廷儒教授古地理学
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和这方面研究的建树与意义作一简要阐述。
周先生在他长期从事地貌、区域自然地理的考察和研究中发现,现代地
表自然界的每一特征,都有它一定的发展历史,有它的继承性和演变过程。
因而,只有查明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历史,才能对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特
征及其分布规律有深入的认识,而只有认识了现在,才有可能更科学地预测
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自然界给我们遗留下来许多和现
代有关的痕迹,易于进行观察和对比。因此,周先生根据他长期对中国新生
代古地理研究资料的积累和阅读了大量有关的中外古地理研究资料,于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期发表了《中国第三纪与第四纪
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一文。这篇论文运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理论
系统地对中国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域分异规律进行了阐述。当时,这篇
论文引起老一辈科学家竺可桢、杨钟键、尹赞勋教授等的高度重设,而且竺
老、杨老,尹老等都建议周先生开展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研究。于是,周先
生在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设了古地理课程,随
后于年创建了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研究室成立伊始,即率领全室人员
到内蒙古凉城岱海盆地及晋北大同、阳高等地开展第四纪古地理研究。于此
同时,周先生在《地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新疆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主要
类型及其和地貌气候发展的关系》()和《关于新疆最近地球历史时期
的古地理问题》()等论文,并撰写了《古地理学教程》讲义(铅印出
版,)。该讲义系统地对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方法等进
行了详尽的阐述。
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中国科学院应重视基础研究和加强基础
理论研究”的指示精神,中国科学院决定以岁高龄的竺可桢副院长为主
任,成立了《中国自然地理》专著编辑委员会,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从事此项
专著的编辑工作,周先生受聘为编委会委员,并承担《中国自然地理·古地
理》的编著任务。从年起,在当时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每天早出晚归,
赴地质资料馆,地质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情报所等单位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前后历时四年,案头手稿、草图盈尺,写出近万字的专著文稿。
年以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古地理研究室重新开展工作,周先生
继续兼任研究室主任。因年代初期的原有设备陈旧及部分散失,他又重新
创建了孢粉分析室, 实验室,微体古生物分析室,粘土、沉积、岩矿实验
室和地球化学实验室等。研究室以开展华北第四纪古地理和新疆塔里木盆地
西南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海相地层古地理环境与油气生成关系的研究为重
点,并恢复招收研究生。同时,周先生以自己年代开设古地理科程时所编
的教材为基础,吸收年代国际上古地理学研究的新成就,编著了万字
的《古地理学》专著一书,该书于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年代以后,周先生除以专著阐述古地理学原理与研究方法,以及中国
第三纪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和规律外,还特别致力于探讨华北
第四纪古地理问题以及中国东部季风区第四纪冰期环境问题的研究,从环境
整体协调的关系出发,周先生提出中国境内“第四纪寒冷期的地带性问题”
和“冰期雪线问题”,从而判断,根据冰期冰缘永冻带的位置和地带雪线高
度,当时中国东部黄土带或亚热带如要发生山地冰川,必须是在“高度
米以上的山地”。并从冰蚀地貌与雪线地貌,真冰碛与假冰碛,网纹红土与
古风化壳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区曾被广泛认为是“冰川遗迹”
的地貌现象提出质疑,这一见解的正确性,正在日渐为后人的工作所证实。
对我国黄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周先生以综合的观
点提出:“黄土母质无疑是外生沉积物质,这种均匀细致尘状物,应是被风
吹扬起来的粉砂,但其要形成
【跨类合集】中国北方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