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第一章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管理一、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一)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成立预算管理决策机构( 预算委员会或预算领导小组), 由单位负责人担任领导, 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 建立领导集体决策制度。(二) 医疗机构预算编制工作, 由本单位负责人负责, 财务部门统一组织, 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三) 为了确保预算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二、预算编制的原则(一)完整性原则。医疗机构的各项收支必须全部纳入统一预算管理。(二) 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预算应一句上年度的预算情况, 结合当年医疗机构事业发展规划,合理预测本年度的收支,坚持以收定支,略有结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三)保证重点的原则。支出中必须优先保证医疗业务正常运转的支出。(四) 归口管理的原则。内部各个职能管理部门为预算执行部门, 其直接费用由财务部门在预算批准范围内实施控制。(五)统一性原则。按照单位财务部门统一设置的预算表格、程序及规定编制预算。三、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一) 全面分析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分析、研究上年度及以前年度的与预算被执行情况, 掌握单位财务收支和业务规律的变化情况, 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 预测预算年度的收支增减趋势,为编制年度预算奠定基础。(二) 准确掌握相关基础数据。通过核实单位人员、资产、业务量等基础数据, 如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人数、门急诊人次、床位编制和实有病床数, 计划年度政策性增支因素的标准或定额等,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三) 正确测算各种因素对手指的影响。一是分析测算预算年度内国家有关政策对医疗该机构收支的影响,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发展社区卫生、增设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对收入的影响, 增加工资补贴、实行房改对支出的影响等。二是分析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对医疗机构收支的要求,如新增病床、新进大型医疗设备和计划进行的大型修缮、锅炉改造等对资金的需求和对收入的影响等。(四) 准确掌握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收支预算的编制要求。熟悉相关预算科目及其内涵, 熟悉预算表格的内在联系和申报流程及时间要求。做好充分准备, 确保预算编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四、预算编制的内容(一) 收入预算的编制。根据财政、物价、税务等有关部门规定, 属于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 结合业务量编制。没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 则要根据以前年度收入水平, 结合本年的相关影响因素编列。(二) 支出预算的编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工作任务、人员编制, 有关开支范围和开支定额(或标准) ,物资供应及价格变化等因素编制。没有支出定额的, 要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编列。(三) 专用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医疗机构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住房基金等,根据有关规定按提取比例编制预算。(四) 事业反战项目预算编制。单位的购置设备、改造医疗环境、修缮房屋、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等项目,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编制预算。五、预算编制的程序(一) 由财务部门根据财政部门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预算编制政策提出单位下年度预算编制要求。(二)由经费预算使用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申报所需预算。(三)由财务部门汇总,并提出单位总体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四)对重大支出项目需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程序后申报预算。(五) 财务部门与归口管理部门对科室申报预算进行初步审核后, 将初步预算方案报财务主管院长审查,形成单位预算草案。(六)由财务部门组织召开预算管理决策机构会议。提交单位预算草案进行讨论。(七) 由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集体决策通过单位年度预算上报稿, 重大项目经领导集体决策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上报上级预算部门审批。(八)上报稿经审批后,由财务部门分别向归口管理部门下达批准的预算。预算审批管理一、医疗机构编制的预算应由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集体讨论通过后,才能报送审批。二、预算编制( 或调整) 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等预算业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三、对重大项目必须经过单位组织的可行性分析论证程序, 领导集体决策或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四、职工代表大会应在每年年初审议财务部门关于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审议单位本年度预算方案、事业发展规划等;监督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五、由财务部门按照预算申报规定程序逐级上报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六、若需要对审批后的预算进行调整,应将预算调整方案按规定权限逐级上报审批。七、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已批准的预算。八、审计监察部门有权对预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可靠性进行监督。预算执行管理一、预算执行的原则(一) 年度预算指标下达以后,
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