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接受“限塑令”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摘要:“白色污染”因其破坏耕地、减少粮食产量、污染环境而遭到全球抵制。本文以四川省雅安市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Logisitic模型对居民接受“限塑令”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经常自备购物袋、了解“限塑令”的途径、“限塑令”对居民的改变及对购物袋收费的认同度对居民接受“限塑令”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关键字:限塑令意愿居民Logisitic模型一、研究背景“白色垃圾”(塑料袋)因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破坏耕地、减少粮食产量,而被称之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在全球范围内,一年至少有5000亿只塑料袋被人们拎回家,一分钟内就要用掉100万只。有人作过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人们过去每年已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层“白色外衣”。残留在土壤里的塑料,因其破坏结构和影响根系生长、土壤呼吸,可使农作物减产5%左右,严重的田块将减收两成。我国已有近亿亩农田遭到不同程度的塑料污染。因此有专家预测,如果按照我们今天的速度毫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的话,千年之后,我们的地球土壤将无法再生长出粮食(王枫、德萍,2008)。中国是世界包装制造和消费大国,塑料包装在包装产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已超过30%,预计2011年到2015年,国内塑料包装业的总产值有望突破6000亿元,产量达到946万t。但同时,因塑料难降解(自然降解需要100-300年),回收再利用率低,造成严重污染。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的估算,近年来,中国每天使用的超市塑料购物袋达到10亿个,其它各种塑料袋的用量则在20亿个以上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超市行业全年使用塑料袋约500亿个,%,塑料袋的消费量达到16亿元。,。,成为白色污染的最大源头o/plastic/2008/1/,2008-1-29。针对塑料袋带来的大量消耗据了解,每生产1吨塑料袋需3吨石油,我国一年耗费160万吨塑料袋,有480万吨石油用于制造各种塑料袋,%和污染,2008年1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要求从今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是指不可降解的非环保塑料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购物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目前,欧洲多数国家的超市都已取消了免费提供塑料袋的做法:法国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用塑料袋,澳大利亚规定从2008年底开始分步实施在超市停用塑料购物袋的措施。有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行动:印度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在2005年就已禁止销售或使用塑料袋;坦桑尼亚的旅游胜地桑给巴尔在2006年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卢旺达、乌干达也通过立法来禁止或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限塑令”是在国家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显然是关系千秋万代的环保行动塑料袋的任意发放和丢弃必然造成环境污染。据最保守的估计,实行塑料袋有偿供应后至少可减少50%的消耗量,从物质、能源环境等各方面都可减少一半的损失,这是利国利民的。。然而,实行超市塑料袋有偿供应之后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消费者生活习惯、观念转换、市场管理、超市防窃、包装价格、法律争议监督检查等等(采文,2003)。因此,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不在少数(尹飞,2008)。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一定的研究。赵德雷(2007)根据社会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从节制使用的角度,探讨了当前人们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却仍在日常生活中滥用塑料袋污染环境的矛盾现象。尹飞(2008)从法律的角度对“限塑令”的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面临着与民法的公平原则和私法自治原则的协调;企业在环保方面应当有所作为,实践其社会责任。韩丹(2008)从商家应对和消费者偏好角度分析限塑令的环保效应。本文以四川省雅安市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居民接受“限塑令”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完善“限塑令”的相关规定提供政策建议。二、变量、模型和数据(一):是否接受“限塑令”本文选取居民是否接受“限塑令”的意愿为被解释变量。,将解释变量设定为五组:个人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购物行为变量、环保认知变量和“限塑令”认知变量,并就居民
案例--居民接受“限塑令”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