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西谚云:战争是死亡的筵席,还有什么动物,比人更残忍,饥餐饮食,自相残杀,至今想不出办法,可以制止它。以暴易暴,冤冤相报何时了?可是,我们还要活下去——别被我们的同类吃掉。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兵法是生存的哲学,我们这么想。别人都说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在现今社会仿佛是商家所用之物,而我们在看《孙子兵法》时也曾对它有其误会,但其思维、思路确实无论当我们面对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谁说我们不是在“打仗”?我们在生活中天天与很多很多的事情“打仗”。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这就是孙子提出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为了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而“用兵之利”则“可全”。他的本义,绝不是说不要武力、放弃武力或不要战争、反对战争,而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施展谋略和巧妙用兵,造成强大的威势,力争不直接战斗而迫敌投降,达到“屈人之兵”,甚至于“拔人之城”、“毁人之国”的目的。空城计三国时期,一计空城,不战而胜。当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这可如何是好?岂料离城不远,司马懿及其将士却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想到“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急急退了回去。司马懿生性本多疑,诸葛亮知己知彼,故意摆出安然若素的仗势,没想到对方果然中计。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它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的。对于苏联的这一举措,美国肯尼迪总统先是主张对古巴实行封锁,其后发表电视演说,宣布美国将对古巴实行封锁。此后,大批美国海军军舰和20000名海军士兵开始执行封锁行动。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美国如此强硬的态度着实让苏联赫鲁晓夫吃了一惊,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对此表现得毫不退让,其实,肯尼迪并不打算真的发动一场战争,他只不过是想迫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除导弹基地,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恫吓。没料到,肯尼迪的强硬态度真的唬住了前苏联人。赫鲁晓夫最后宣布,从古巴撤走导弹,而美国人也作出了不再入侵古巴的承诺。一场战争危机终于过去了。引发战争的导火线在燃烧途中被剪断。这场危机巧妙地体现了美国运用了自己强大的威势,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由此,我们可以说战争的的逻辑起点不是战争,而是利益目标的实现,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战争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如果能够以最小、最少或甚至是不牺牲一兵一卒来获取胜利,那才是最好的理想结果。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致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孙子用水的流向来比喻战争的态势,通过与水形的比较,他把“避实而击虚”作为兵力部署的一条普遍规律提了出来:“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就下;兵之势,避实而击虚。”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中存在和发展的,同时,所有的变化又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就像“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军事活动中的“虚实”亦是如此,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致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