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语言的巧妙加工。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重、难点: 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的荷叶--多姿的荷花--荷香--叶花颤动--流水体味作者的匠心: 动静结合,“静”是“动”的瞬间表现。可见与可想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如:荷叶田田--水脉脉含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经线: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变化。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3、“通感”的特点及其作用: A、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本体--花香喻体--渺茫的歌声 C、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D、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第一课时导入课文: 具体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作品结构分析: 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写景中人。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第二课时检查作业: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让学生反复体会: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gthpsa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