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大自然的书页
当你翻开这套书的时候,就会发现你翻开的是大自然的一页页,是人类
征服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段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
《地球母亲》《寻找新大陆》《征服三极》《探险者的凯歌》《探访太
空》《风雨可测》《未来家园》《揭开大自然的面纱》《自然美景不胜收》
《绿色世界》《动物乐园》《向生物学习》《恐龙的足迹》《征服疾病的道
路》《生物工程的光芒》《灾害与人类生存》《人类的食粮》《人体的奥秘》
《自然与人类文明》《自然利用与开发》。你可以在这里尽情地遨游,得到
知识的营养和生活的力量。
其实,世世代代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疑惑:我们从
哪里来,谁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和自然是怎
样的关系,我们和动物、植物等一切自然的一分子是什么关系,我们的将来
会怎样,我们会到哪里去⋯⋯
你的心中是否已逐渐有了答案,比如知道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
然的精华。莎士比亚说过:“人类是大自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又比如知道人类虽然是大自然的精华,但也仅仅是自然
的一部分,是万事万物的一种,大自然养育了人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
无论从哪个角度,我们都要理解自然,就像理解自己的母亲。
在自然漫长的生命中,人类的文明不过是转逝的一瞬,但人类对自然的
认识在不断地改变。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
要性,认识到只有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更好地去利用自然,才能在大
自然的怀抱里愉快地生活、正常地生息繁衍;和自然界的朋友们友好相处,
使自然界是一个和平温暖的家,人类也才无愧于大自然精华的称号。
认识自然,人类经历了许多挫折,有过无数次坎坷;改造自然,人类将
付出更多的努力。
编者
年月
人与自然系列
文明起源与气候环境
在人类进化史中,刀耕火种无疑是一场革命,它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
历史,堪称人类文明的开端。而驱动这一变革的重要客观因素,则是可被利
用的环境。
著称于世的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发源地,就
是首先利用了有利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优势发展农业生产的。
埃及文明出现于公元前年,距今已有近年历史。在公元前
年左右,埃及人就利用当地气候优势开展农事活动,并把金属用于农具。当
时奴隶主为提高生产效率,还把奴隶编成若干个部落,进行有组织的农业生
产。
埃及的气候基本分为两个类型:大部分地区接近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
海及红海沿岸又接近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暖、热量丰富,年
平均日照时数高达小时,比我国号称“日光城”的拉萨还多小时。
年平均气温℃, 月达℃,日温差高达℃。这对小麦、大麦、亚麻等
喜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不利的因素是雨量偏少,一般年份在毫米以下,
农业灌溉主要利用贯穿南北全境的尼罗河水。在每年的、月间,尼罗河上
游多降暴雨,导致山洪瀑发,使急速的洪水奔流而下,淹没了两岸河谷大片
土地。月中下旬雨季过后,河水退落,给被淹没的土地覆盖了一层肥沃的
淤泥,保证了底墒,为月开播的小麦准备了丰厚的水和肥。到来年月小
麦灌浆期间,高达℃以上的气温加上河水灌溉,有利于小麦成熟高产,
月小麦开始收获。所以,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客观上给以小麦为主的农业生
产创造了优越条件。
以小麦生产步入文明社会的古埃及,很快便成为地中海东部重要的经
济、文化中心,同时在文字、历法、艺术和科学知识方面对西部亚洲和欧洲
均有较大影响。
位于埃及东部偏北的巴比伦,气候条件与埃及近似,气温月平均在
℃以上, 月平均在℃以上,降雨量接近毫米,虽多于埃及但仍不能
满足农业需要。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水。每年春季,
两河上游山区积雪融化、河水泛滥,同埃及一样给中、下游土地带来了一层
肥沃的淤泥,为小麦高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古巴比伦农业的兴起带动了社会
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元前年,巴比伦王国首都已成为西部亚州的商业和
文化中心。后来由于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加剧,古巴比伦于公元前世纪趋
于衰落,到公元前世纪已化为废墟。
印度是个有年历史的古国,文明发源地在印度河中下游地区,属亚
热带气候。气温与埃及、巴比伦没有多大差异,但雨量比较充沛,一般年份
在毫米以上。就印度全境来说,降雨量极不均匀,东北部的阿萨姆邦是
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达毫米以上,而在塔尔沙漠地带
则不足毫米。印度河流域雨量集中在~ 月,从月到次年月是少
雨季节。小麦播种在月,收获在月,此期虽少雨偏旱,但气温适中、光
照充沛,只要利用印度河水灌溉,就能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要,获得高产。
这是印度文明起源的优越条件。考古工作者曾
【自然科学类】人与自然的系列——风雨可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