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师制的一些拙见导师制据说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西方的大学里,但我以为,导师制完全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早在孔子的时候,导师制度就已经践行于孔子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了,《论语》里写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我以为在这里孔子向我们巧妙而生动地阐释了导师制教育方式的实施目的,即融合师生感情,培养学生到自然中陶冶心灵的高雅情趣,孔子在实施这一教育教学活动时,完全遵从了学生的个性选择,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带着学生走向大自然,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和理想人格的培养,洗洗澡、吹吹风、唱唱歌,是回归人性的健康教育。在这里,孔子给我们上了一节完整的“导师制”观摩课,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到如下一些启示:,必须打破我们固有的教学模式,遵从学生的兴趣选择,把他们带入身心放松的环境中,让孩子们在愉悦状态下接受他们乐于接受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课外知识,学习一些可以陶冶性灵,培养高尚生活方式的文艺技能。从一个课堂走入另一个课堂,则是导师制的败笔。从集中授课到小组辅导,则违背了实施导师制的初衷。,必须全面激活教师的潜能,给老师提供展示非专业技能的空间,据我所知,我校老师除了进行本专业教学的能力,亦各有一技之长,有的老师喜好丹青翰墨,能写善画;有的老师擅长体育运动,能在球场上叱咤风云;有的老师棋艺精湛,在楚河汉界上攻守有方;有的老师能歌善舞,深通歌唱吟咏技巧;有的老师最爱舞文弄墨,对写作颇感兴趣;我觉得这是我校实施导师制得天独厚的地方,应该充分发挥,形成别具特色的兴趣小组,使我校学生皆能拥有一技之长,这对于全面育人,培养高尚生活情趣大有帮助。,必须大处着笔,全面而深刻地分析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理性而客观地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参与其中的教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立足点,即搞导师制不是为了在短期内在小范围内提高自己所任科目的学习成绩,而是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情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是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慢过程,虽然我们期望学生进步心情焦渴,但我们必须牢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最后,真诚希望我校的导师制工作能搞出实效,形成特色。
关于“导师制”的一些意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