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繁盛一时隋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历史,包括隋朝建立与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剖析“隋朝经济繁荣出现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主要目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问题与全面剖析问题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前提条件与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运河,是与长城齐名世界上最伟大工程之一。【教材剖析】本课以“繁盛一时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历史。隋朝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特点,但由于课时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背景去概述了。教学重点为大运河开通及其作用。本课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与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目与作用,要引导初一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剖析与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学过程】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隋唐盛世。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建立略讲隋代周过程:当时北周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外祖父。隋朝建立简况如下: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2、隋朝统一时间:589年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分裂与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二、“开皇之治”出示两组数据:(1) 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从材料引导学生剖析“隋朝经济繁荣出现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统治为“开皇之治”。三、隋朝大运河播放《隋朝大运河》录像,使学生对大运河有一定感性认识。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与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主要目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主要目有正确理解与认识。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目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小结(略)第2课 “贞观之治”【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与武则天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唐朝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剖析“贞观之治局面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剖析历史问题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与武则天进行简单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一定推动作用。【教材剖析】本课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开明思想与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剖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即遵循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