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丹江口市实验小学马须富
2012年8月
第一部分: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有哪些?
第二部分:数学基础教育的“双基”如何发展为“四基”。
第三部分:基于课程标准修订谈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2001年开始新课程实验,各方面都十分关注,国内外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教师等,实施中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2003第一次修订,2004年修订稿送审;修订主题是减负和青少年道德思想建设。
2005年第二次修订,修订的起因是当年两会代表对标准实验稿的批评。
2007年11月,完成修改稿的终稿,提交教育部审查。
2009年2月,对《标准》审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按照教育部审查意见,进行体例上的修改。9月教育部进行了大范围征求意见。
2011年3-4月,修改稿送审,审议通过。
2011年12月,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
总体框架的变化
●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及建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附录
第一部分: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有哪些?
一、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过去相比: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
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
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
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
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现代儿童观认为,在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
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
尊重儿童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
小心加以呵护、开发。
一、基本理念的变化:“六条”改“五条”
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六条改为五条,新《标准》将原来的
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
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
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
数学“教学活动”。
二、理念中新增加的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新课标
的变化:
三、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新课标: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原课标: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
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
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四、“双基”变“四基”:
新课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原课标“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五、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
●学段划分保持不变;
●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核心概念作适当调整对其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
精品PPT课件--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马须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