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在读书之初,我先是仔细的看了老师的要求:“准确的提炼原著”,所以我本着小心谨慎的心态开始了阅读。没有急急躁躁的直接翻开就读,而是先看了看书后的一些评论。“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斯密自己比起重视《国富论》来似乎也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最后几年里竭尽全力进行修订的一本书。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对这本书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修订,这说明了伦理学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对于道德真理的探讨在斯密那里是贯穿始终的。”包括我敬爱的温总理也先后五次提到并推荐这本书。这让我更是感觉到了要以一种谨慎的心态面对。于是,我翻开了书页。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摘录于提炼的,其中以提炼为主,摘录只有很少一部分。第一卷第一章眼神是最不易伪装的地方。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人会产生同情,但是有当他亲身体验过当事人所身处的情景之后,才会真正的了解当事人所处的状态与情绪。人在理解他人时会将自己代入到他人的身体中,但是依然以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也就直接的导致了某些或许并不存在的事情的发生。有点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味道。当人与人交流、交往时,如果他人对事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自己心中所预期的一样,那么人便会愈加兴奋;反之,则索然无味。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他一方面破坏着人的幸福,另一方面还人类以公平;它一方面让个人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社会。有时,我们在理智上赞同一件事,但是感情上的反应却不完全合拍,很多时候我们表示赞成的同时内心没有一丝同情。人们的行动是由内心的情感引起的,并且决定了行为结果的善恶是非。判别自己对一件事物的判断是否与他人一致时,可以从观察自己与他人针对这件事物所流露出的情感是否一致来确定。情绪与理智并不是100%的一致。人在判断他人的情感是否恰当时,往往以自己在相同情况下的行为为判断依据。与自身有因果、关系与纠葛的事件往往会导致我们判断的失常。在一个陌生的群体中有助于情绪的平复。我们爱自己=爱他人,不吃亏也不赚。最郁闷的事莫过于自己的不幸不仅不被人同情,反而招来他人的白眼和嘲笑;最开心的事哦过于受到别人由衷的关注与理解。评判他人观点的两个标准:得体适度、完美无缺。如果完全符合那就是能够得到他人的敬佩;如果虽不完美但是也接近,那就是表扬;若是达不到就要被批评了。第五卷第一章习惯会强化我们的感受。风尚是由社会的上层所主导的。古人的事、物经过时间的积累后就成为了一种认知上的定式。不可更改,任何变动都会破坏人们认知上的这个事物的完美,似乎它就应该也只能是如此。古人的事物也受到它所在的时代的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即使是两个相当接近、类似的事物,在不同的地域,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所谓的潮流一定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人或者团体来引导的。但是,在现当下,通过网络平台,社会较低层的声音可以很容易的表达出来,一旦这种声音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声音的时候,那么也能引领潮流。当我们忆的惯性。若下一次,见到的有不同便会觉得别扭,不舒服。反之,这舒服。所以,习惯了就是美的?不习惯就是丑的吗?所以,习惯的可以是美丽的,但是不习惯的一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