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不仅仅是一本宗教读物, 其中更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 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这些美丽的故事, 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 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2] 论语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著作之一。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 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教导世人立身行孝,为学、卫道成大孝——治理天下,以定天下之平安祥和。, 1. 《圣经》是宗教经典, 《论语》是世俗经典。《圣经》离开宗教则不能发挥那样巨大的威力,也不能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论语》离开世俗,同样不能发挥那么巨大的作用,也不会产生那么独特的历史作用。《圣经》虽然是宗教经典, 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它内容极为丰富, 完全可以称之为西方古代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经典文献。《论语》虽是世俗经典, 但它却有某种宗教性功能, 《论语》中反映出的道德精神, 不是一般世俗著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它更近似宗教性经典中的追求和意境。 2. 《圣经》的出发点是上帝万能,上帝创造一切, 《论语》的出发点则是阐发古代微言大义。上帝万能,上帝无所不在,决定了基督教文化的一元性质。因为它是一神的,所以它的品性是排异的,任何其他宗教或与基督教教义不符的社会文化现象,都属于排斥之列。所以它的文化特征又是外向的。这与中国儒学显然有质的差异。基督教自身的一元一神特征, 与世俗政权必然形成两元管理状态, 即它自身的一元性决定了政、教关系的两元性。这点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具有质的差异。比较儒学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特别是比较儒学时代与基督教时代, 这才是最基本的问题, 正是由于它们的这种差异性, 才派生和衍化出其他种种差异。 3. 《圣经》教导人类无条件地爱神, 《论语》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圣经》力主爱神。《马太福音书》以基督的口气写道: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爱儿女过于爱我的, 不配作我的门徒,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 也不配作我的门徒。”这在儒学是不可思议的。儒学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框架,以忠、孝为人生之本, 中国人最重视家庭礼义与亲情。皇帝权威固重,不允许不孝之民,也不允许不孝之臣, 《圣经》坚持爱神,《论语》主张敬王, 基督教与儒学的不同立论导致了他们的不同社会后果。 4. 《圣经》主张爱人,爱一切人, 《论语》限定在同类人之间基督教不但认为应该无条件地爱神,也主张爱人,基督教的爱是无条件的,普世的, 是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它主张宽恕,主张热爱自己的仇敌。《马太福音书》上写道: “要爱你们的仇敌”, 要饶恕别人的过犯,“你们饶恕人的过犯, 你们的天父也必然饶恕你们的过犯。”儒学虽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与神不发生瓜葛。儒学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三纲五常”,而最著名的观念则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所说的“已”和“人”, 是有特定的对象的。首先, 他不认为一个等地往来, 也不认为一个先生可以和他的弟子平等往来, 自然一个男人和他的妻子也不能够平等往来。基督教的爱是爱一切人, 包括仇人和坏人。儒学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是限定在同类人之间, 所以儒学固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学说
中西方文学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