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2014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秉承了以往稳重、大气的试题风格,同时,在试题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试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坚持“能力测试为主导”,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灵活、测试目标更为明确,彰显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试题全面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八项学科能力,即历史时空意识、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表述能力、历史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方法、历史材料处理能力等。一、历史时空意识2014年高考山东卷很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能以时空意识为基础,建立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考查考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例如,第16题通过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整体性认知。第23题设置的四个选项“亚太地区”“资本主义世界”“重心转移”“世界多极化”等概念都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内涵,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查了美国二战后对外政策的实质。第39题的“史实”部分和第(1)(3)小题是基于时序来进行设计的,而“史论”部分及第(2)(4)小题则是基于空间维度来设置历史情境。试题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即从时间的维度出发历史的考查了奴隶贸易在英国兴衰的历程,又从空间维度让考生探讨了奴隶贸易对英国、亚非拉地区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第48题的材料为两幅不同时间的德国局势示意图,反映了历史现象发展的时空关联性。二、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历史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试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主要有三个特点。(1)注重历史考查的基础性。今年高考试题涉及的中央集权的加强、古代商品经济发展、鸦片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冷战、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工业革命等都是考生所熟悉的高中课程主干知识,试题不偏不怪。(2)注重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考查。任何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综合性是历史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将历史现象置于某一知识系统中,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考察,是区分考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主要手段。例如,选择题第18题虽然答案是明确和具体的一个点,即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而从思维过程上看,试题真正考查的是“洋务”这一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在中国近代发展变化的脉络和阶段特征。再如第38题第(4)小题是要求考生将李欣淑对旧家庭的反抗这一历史现象放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认识,要求考生能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3)借助历史知识而以历史思维为考查目标。试题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一般都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陈述性知识。它反对对教材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强调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例如,第39题第(3)小题对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的分析。虽然教材中没有对奴隶贸易废除的叙述,但该题并不超纲,它实质上是对工业革命发生、发展条件的考查,需要考生对历史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过程,就是考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三、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历史学习的一般性能力要求。它主要是指抓住历史事物
2014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