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统计》说课马桥中坪小学黄修珍近年来,“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成为共识,怎样才能具体的落实到课堂上,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最大限度的把学生推上学习舞台的前沿,教师退居幕后做好导演。统计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的教材的第三个例题以1代5的知识。这个单元条形统计图内容是原人教版教材一下、二上、二下、及三下四块内容经过整合以后,在新人教版教材中安排在四上的第七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理解统计的决策性。《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三学小组教学模式,具体的设想如下:一:预学:创境引题,经历统计过程,复习用一格表示2的条形图。由五分钟的统计过渡到20分钟统计的,数量大了,用一格表示2辆车,还能行吗?引起思维冲突,不行,为什么?用一格表示多少合适呢?有5格的,有10格······,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确定的一格表示几,在表格〈二〉中独立创作统计图。互学:先让小组交流学习所得,并互相欣赏,找到统计图怎样做才最美观。进一步规范统计图的做法。“展示”环节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用一格表示5的和一格表示10的两类同学进行辩论,最终形成用一格表示比较合适,学生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掌握统计图为什么用一格表示5。老师点拨让学生明白用1格不仅能表示5,有时也需要用1格表示10。然后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理解统计的意义。评学:巩固反馈,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格表示几比较合适。拓展旨在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统计图,统计图不仅可以用一格表1、表示2、表示5,根据具体数据还可以用一格表几百,表示上千万,甚至还表示更多······,评价反思让学生不仅从知识点上反思,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在经历统计这一节课的教学后,以下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坚持: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资源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我在教学本节课时,将主题图置换成观看带到屏幕上的过往车辆,并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这样做让学生明白流动的物体用数的方法不便统计,同时经历统计的过程,既激发学习兴趣及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2、巧用生成资源,让学生思维相互碰撞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本节课在学生讨论一格到底
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