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doc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作者:林娜,刘运广,解继胜,凌雁武,韦星,陈秉朴【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能力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已经转移到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不同分支、不同层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不同。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正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关于创新人才的内涵,有学者[1]将其定义为“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工作,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正确分析各种矛盾的科学思维和善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过程正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孕育和提升的过程。1医学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只看他占有医学知识的多寡,更应看他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医学人才的标准是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医技精湛,且具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民族强盛的需要。不论是医院还是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员工不再是只会背书、只讲理论的员工,而是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能够对单位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的员工。因此,医学高等院校应当提高产品质量,为高、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医学创新人才的基础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2]。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高等院校基础学科的科研工作,从性质上说,它是学科前沿的研讨,试生产和创新属于知识创新,其基本形式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3]。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应当界定为学科前沿的知识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其他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本科阶段实施知识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衍生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教育提供先行准备。另一方面,本科生的年龄小,早期开发创新能力,将使全民族创新能力最活跃的年龄段提前,对国家、民族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在利益。因此,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今后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3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性和探索性的专业学习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传统的做法重视了医学高等院校作为“传授知识基地”的作用,忽视了它同时又是“知识生产基地”。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学习、体验新知识的生产过程;而高校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生产”的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可使高校的“知识生产基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本科阶段进行科研能力培养,于社会、学生、学校均有利,是一项多赢策略。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与整合,坚固学生专业基础。通过学生科研小组的共同协作与积极探索,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团结协作为主要特征的科研精神,
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