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学○案(必修二) 班级: 姓名: 景泰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编 2 【学习目标】 1 .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 .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 .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 .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重点难点】 1. 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 描摹荷塘美景? 2 .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 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 要找出这些语句来, 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 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本文共 8 个自然段, 每段自有其独立性, 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 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 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 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 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知识链接】 1 .走进文本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是碧绿的荷花, 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2 .作家简介: 朱自清, 原名自华, 字佩弦, 号秋实。上大学时, 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 年8 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 .相关背景: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 1927 年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 【预习案】一、给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 ) 袅娜( ) 踱步( ) 霎时( ) 弥望( ) 斑驳( ) 渺茫( ) 点缀(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 .蓊蓊郁郁: 2 .霎时: 3 .袅娜: 4 .脉脉: 5 .朗照: 【探究案】 1 、整体感知------ 根据作者的行踪变化划分,疏理全文脉络。部分相关自然段行踪作者心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 2、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3 、第四段所写的景物依次是: 、、、、。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观察角度是:由而,由则,由而。 4 、下列句子中的动词好在哪?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4 2 故都的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 .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 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重点: 1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1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学法指导】 1 .美读法。反复诵读,体
高一语文 必修二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