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二期作业李小利.doc


文档分类:汽车/机械/制造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笔者试着从王荣生教授提出的这个观点出发,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找骆驼》为例谈谈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这一问题。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找骆驼》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故事的内容巧设悬念、引人人胜,叙述的语言生动有趣。在紧扣本单元“细心观察”这个内容主题的同时,这一课还承载着略读课文的独特功能。据此,我们初步罗列出如下教学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在进一步细读文本时,我们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新的思考: 1.《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年段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具体到《找骆驼》这篇课文,何为“有感情”呢?我们发现,本文中人物对话非常多,占据了大量篇幅,那么,能够读出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就是做到了“有感情”。二、三年级的教材中很多故事类精读课文都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如前面单元的《爬天都峰》《灰雀》《小摄影师》等),我们可以将《找骆驼》作为继续练习此项能力的绝好素材。 ,但是本文中有一些词语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十分抽象或陌生,如“至于”“果然”“愤愤”,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读出人物的语气又至关重要,所以这些词语还是值得特别关注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这些都是中年级特别是三年级的训练重点。我们可以请学生在预录下来,到时在组内快速交流即可;“至于、果然”等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可作为疑难点提出来,用选词填句的方法突破;将“愤愤、不紧不慢”添加在“说”的前面构成短语,初步感悟其不同语气,再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进一步理解,最后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既能避免学习略读课文时纠缠于词句理解,又落实了学段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学生初读后就能知道骆驼有哪三个特点,但是对于“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的骆驼的特点的”估计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清楚地表述,需要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还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是三年级上学期,可以利用本文让学生尝试练习概括文章大意。 ,阅读教学的任务仅仅完成了一半,巧妙地读写结合方为上策。我们就地取材,为本课设计了“为商人写一则《寻物启事》”的小练笔,原因有四:商人走失了一匹骆驼,生活中人们丢失物品的情况也屡屡发生,《寻物启事》具有实用意义;人教版教材的习作训练中,实用文写作教学几乎销声匿迹,此次正好成为教材的补充;《寻物启事》篇幅短小,适合当堂完成;由《寻物启事》还可拓展到启事类文体的写法,具有代表性和延展性。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确定了《找骆驼》一课的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2)能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并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至于”“果然”“愤愤”“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3)练习概括课文的大意,理解老人是怎样发现骆驼的特点的,从中受到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的熏陶。(4)读写结合,

第二期作业李小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