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 据报载,一位中学生设计了一项航天项目实验方案,自以为肯定能得到全国一等奖,结果只得了三等奖,发奖时,他竟不起立领奖; 还有一位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的设计, 当他得知工厂要投产时, 却单独和厂方洽谈, 要厂方给他两万元人民币,或送他出国留学。 1. 要有商品意识(没有从材料的整体出发。) 2. 要不知足(没有领悟材料的情感意向。) 3. 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没有从材料本身出发, 而是从头脑中固有的概念出发。) 4. 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符合材料要求,为最佳立意。)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个善于用人的大家, 他提出了" 治国之道, 务在举贤" 的响亮口号。他的人才观主要内容是"德、才、学、识、能、忠、义、信" 八个字。" 夫治世为大德,不以小惠。" 诸葛亮认为"德" 包括五个方面:" 一曰禁暴止兵"," 二曰赏贤罚罪"," 三曰安仁和众", " 四曰保大定功"," 五曰丰挠拒谗" 。在这里,诸葛亮把"德" 的概念具体化为对国家与阶级利益的行为准则, 而不是上下级之间的恩怨和利害关系。所谓" 大德之行, 天下为公", 考验"德" 的真伪标准在于"公"。以公利为核心的德政, 事业兴旺发达; 以私利为核心, 则无德政可言, 终将导致事业的衰败消亡。从德和才两方面出发,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 德才兼亡为愚人, 德胜才为君子, 才胜德为小人。他主张用人应以德为重, 这样才能用君子而不用小人。司马光分析人们选拔人才时往往重才轻德的原因, 是由于有德的人被人所敬畏, 而有才的人一般被人所喜爱; 对所喜爱的人容易亲近, 对所敬畏的人则容易疏远。因而考察和选拔人才时往往只看到了才能方面, 而忽略了品德方面。他提醒后人说,这样的历史教训太多了, "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 有才无德之人不能重用, 有德无才之人予以培养, 等其展示才华之后, 再予以使用。德才兼备论首先倾向于德, 只要品德高尚, 才干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用人讲究品行, 其次才考虑才干。同样, 他采用这种用人方式, 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曾国藩曾讲:" 有才无德, 近于小人; 有德无才, 近于愚人; 与其有才无德近于小人, 不如有德无才近于愚人。" 这段话也反映了曾国藩既强调德才兼备,又注重以德为先。从古人的这些论述中,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 第一, 论才必须以德为本, 因为德是才之帅; 第二, 无才而不任, 因为才是德之资, 否则, 德就是空的; 第三,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贤" 呢?那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任人唯贤, 既不能唯德是举, 也不能唯才是举, 必须是德才兼备。只讲德, 不讲才, 有德无才的人, 没有专长和能力, 工作没有创造性, 工作成绩平庸, 不是我们所讲的人才; 只讲才, 不讲德, 有才无德的人, 只会钻空子, 干坏事, 损害他人的利益, 也不是我们要求的人才。所以选用人才, 一定要坚持选那些品德好, 具有一定特殊专长和能力的人, 把德和才的要求结合起来, 防止只看才不看德或者只看德不看才的倾向。俗语云: " 有才无德,行而不远,德是人才之本。" 德乃水之源, 才乃水之波。若无君子可用, 与其用小人, 不若用愚人。盖有才无德, 其才足以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