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引领学生走向幸福的老师——读杨澜《幸福要回答有感》近来读杨澜的《幸福要回答有感》,有一段话深深震撼了我。“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获得幸福, 然而如何获得幸福却有非常缺少资讯。简单的测算一下, 如果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学, 到读完大学本科,在 16 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大概学过 2 万个课时。但是,回顾一下有哪一个小时, 有哪一节课是告诉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的吗?答案是没有。我们如此熟悉的一个‘幸福’概念,却又如此的陌生。同样的情况下, 是不是有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快地获得幸福感。”杨澜这一问, 我想能给我们老师提一下醒, 扪心而问, 可曾为孩子们获得幸福而做出过自己的努力? “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上世纪初,胡适先生就明确的指出, “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所以说幸福就是人生。哈佛大学开设《幸福课》的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强调:“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 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 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 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 人生与商业一样, 也有盈利和亏损。具体地说, 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 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 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 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 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幸福关注幸福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了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去想活的是否幸福, 生活中有有何幸福, 心灵从来都不丰盈, 心灵密码永远不被开启, 那就谈不上生活, 谈不上人生, 也就不需要谈“幸福”这个话题。所以, 和学生在一起, 自己多关注幸福, 感受幸福, 才能引导学生关注幸福。平时上课给学生抄一段话或者投影一个场景、播放一段视频, 再有就是班会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关注幸福,感受自己的幸福。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这样写幸福: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 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 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 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 幸福就是, 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 晚上又回来了, 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 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幸福就是, 头发白了, 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 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让学生关注平常生活中的幸福。告诉学生幸福是可以学习的能力,海蓝博士提到“人生只涨不跌的投资是提高自己的幸福力”。她强调幸福力包括三种能力: 1、放下过去的能力,也就是不再因过去所受的伤痛感到怨恨、内疚、悔恨、悲伤; 2 、面对现实的能力,即面对挫折能够有应对,不因困境而不知所措; 3 、享受当下的能力,即在生活的起伏中,能够随时品尝、收获快乐充实。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幸福。告诉学生有一把能够打开我们心灵密码的钥匙, 让我们释放内在的能量, 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那就是杨澜在《幸福要回答》中, 给我们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总结出的幸福的六种品格: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而这 6 种品格又可细分为 24 种优势: 比如智慧包括好奇心、喜欢学习、判断力、创造力、洞察力和社交能力;勇气包括勇敢、毅力、守信;仁爱包括慷慨、爱与被爱的能力; 正义包括公民精神、公平心和领导力; 节制包括自我控制、谨慎、谦虚; 精神卓越则包括对
做引领学生走向幸福的老师.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