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06-27 中国文物报前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战略资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物博物馆事业,事关文化传承、历史延续,事关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事关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形象。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文物,发展好文物博物馆事业,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始终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是未来五年全国文物博物馆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的规划期是 2011-2015 年。第一章发展形势一、“十一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工作。党的十七大将包括文物博物馆事业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明确要求“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新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部署了主要任务,设立了“文化遗产日”,为文化遗产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页眉.. 页脚. “十一五”时期,是文物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国家文物保护投入大幅增长,“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如期实现。文物博物馆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文物保护能力建设明显加强。一批文物博物馆法规制度相继实施,文物保护制度初步建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下文物保护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文物保护状况得到切实改善。博物馆体系逐步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文物博物馆事业对外交流合作成绩斐然,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物科技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得以提升。文物行政执法督察机制初步建立,文物安全形势有所好转。文物博物馆工作队伍稳步壮大,人才培养得到加强。文物保护知识逐步普及,全社会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势头方兴未艾。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公众,文物博物馆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增长。文物保护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拓展,文物保护理念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文物博物馆事业初步实现由政府行为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这些都为“十二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十二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望“十二五”,我国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文物作为能够服务于当代和未来发展的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战略意义和社会影响日趋上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热情日益高涨,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这些有利于文物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将得以保持和持续增强。与此同时,一方面,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频发的自然灾害和自然腐蚀,对文物的破坏与威胁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制约和影响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依然突出: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将持..页眉.. 页脚. 续;文物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技术标准尚需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仍然存在;文物管理体制尚需理顺,文物安全监管机制亟待完善;文物博物馆管理部门、保护机构、人员队伍及其能力建设尚无法完全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文物保护科技有效供给不足,成果转化亟待加强;博物馆体系有待完善,博物馆发展质量亟待提高;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仍显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亟待提升;文物利用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提高效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途径仍需拓展,民办博物馆发展亟须引导,民间文物收藏行为亟须规范等等。总之, 文物保护能力建设与文物资源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文物工作开拓创新能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不相适应。文物博物馆事业既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进入了保护压力不断累积、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的“矛盾凸显期”。因此,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切实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挑战,解放思想,奋发有为,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又好又快
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