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人突然异化成了一只大虫。为什么?是因为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力把握吗? 在好长一段时期里,我沉迷在弗朗茨·卡夫卡的小说世界里不能自拔。卡夫卡关注的目光始终是那些生活底层的不幸的弱者。权力的高压、环境的冷漠、生活的重负,使弱者的生存境遇无不充满了孤独与绝望感。《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是个旅行推销员,他以自己的收入养活了父母与妹妹,然而一夜之间,他已不复为人了——灾难就这样突然地降临了。这是一只有生命、有思想的大虫,他依然渴望亲情、为家庭生计担忧、为亲人们着想。但是,亲人们一个个对他由怜悯、同情到厌恶、憎恨,甚至希望他早点死去。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中,他依然是善良的,体谅家人的心情,也愿意去死,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真能办得到。”大虫死后,老妈子葛蕾特说:“瞧他多瘦呀。他已经有很久什么也不吃了。……”他的父母与妹妹对此却充满了欣喜。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仿佛要证实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在无比辛酸的阅读过程中,我感到了卡夫卡的悲哀与无奈。格里高尔只是形体的变形,而他的父母、妹妹却是心灵的变形。当一个人身处厄运之后,最痛苦的无疑是来自亲人的冷漠与抛弃。在弱肉强食的现代社会里,弱者时时处在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生活环境中。卡夫卡的小说《地洞》就是这样一篇揭示弱者的生存状态的力作。主人公也是一只虫子,为了可怜的生存,这只虫子不断地挖掘着一个地洞,里面遍布机关暗道,并且储满了食物。令他整天所不安和提防的是:来自洞外洞内的一切动物与人类对他那个地洞的侵犯与伤害。他在地洞里的生活,战战兢兢,寝食难安。他极其害怕地洞周围那些不明来历的声音,总是惊恐地分析着声音的来历、目的,思考着有利于自身安全的防范对策。“只要这方面没有得到可靠的结论,我就没有足够的理由在这里感到安全,即使从墙上掉下一粒砂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他对于地洞工程的精细设计与完美制作,他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显得相当可笑,然而当你深深体察了弱者的生存状态时,你只能为之黯然与感叹。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对弱者寄予了无限的同情,显示出他对现实社会独特的批判力度。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作品揭示了人与权力的关系。长篇小说《审判》中,一个无罪的银行职员突然被逮捕之后,连“莫须有”的罪名都没有宣布,而且他依然可以行动自由。可是,无论他怎样申诉、求情,却无法解除法庭对他的起诉。最后,在一个晚上他被两个代表司法机关的黑衣人秘密处死。夜晚的黑衣人,象征了司法制度的黑暗。而个人面对的这样一部庞大的司法机器,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在《城堡》中,人与行政机构的关系更是显得可笑。主人公K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应城堡当局之聘前往工作,可是,当他赶到城堡所辖的一个村子里,连报到受命这样一个要求都被城堡当局莫明其妙地拒绝与阻挠,更别说开展工作了。他与城堡方面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斗争。可是在权力的面前,他的斗争注定是徒劳与失败的。在这里,我想起了卡夫卡的另一篇小说《判决》:父亲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居然可以判决自己的儿子去投河淹死。而儿子没有任何反抗地接受了这样一个命运的判决,投河自尽了。在权力面前,人的生命毫无价值可言。这就是卡夫卡所要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的现实。
【作者信息拓展】卡夫卡:人的现实与异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