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第一类:生活体验,涉及度量衡单位的掌握。这只要依靠个人的生活体验,较少涉及数字的计算。第二类:近似计算型,这类问题也会和日常生活相联系,但主要是通过数字运算来解决,例如“带的钱够不够?”这样的问题。第三类:概率推算型,这类问题涉及数据处理,主要是根据现有的数据,在概率的意义上做出“可能性”的估计。那么在实际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呢?这里就我本人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直观感知,建立正确的度量衡单位表象 度量衡单位的掌握是在一些测量活动中,因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统一度量单位,是一个人为规定的事物,在给学生建立表象时,通过实物模型准确建立单位表象是基础。在单位概念建立之初要给学生标准的单位实物模型,来建立准确的概念。如给学生观察标准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立方体模型。在千克教学时,给学生呈现1千克大米、1千克盐、1千克水等物体,让学生掂一掂。在分和秒的教学时,让学生静坐感受1分、1秒的时间。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感知,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初步的印象。通过实物直观感知,寻找参照物、丰富的活动体验、一定量的生活积累以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是计量单位教学的有效策略。二、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新课程认为估算既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用方式和行为,相对于机械、繁杂的计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数学价值,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大致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估算针对所给出的条件算出的可能结果,引导学生自主的根据问题情境提供的数字信息做出的多种相对合理的预测和推断,更是现代社会需要数学课程给予重视的数学行为。课标的实验教材已把估算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分散在各学段中加以教学。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精算能力的培养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相比之下,对于学生的估算能力则一直较为忽视,因此很多学生不接受估算。其实估算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如果忽视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有可能使学生数学能力片面发展,导致学生在精算能力方面获得较多培养机会的同时,估算能力与数学应用技能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从而影响了数学技能与数学素质的综合提高,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与变通性,甚至只会进行机械计算。三、以估算促计算估算要用计算,估算也可以促进计算。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估算,把估算的结果与精确计算的结果适时进行对比分析。 例如,我在进行“497+374”的计算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前先进行估算,得出两种估算结果:一种是500+400=900;另一种是500+370=870。并引导学生根据估算的结果,分析精确计算的结果取值大概在870~900之间,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在学生精确计算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将精确计算的结果与先前估算的结果进行对比,认真分析精确计算的结果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判断出计算过程中
估算能力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