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吟诗》教学反思《纪晓岚吟诗》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古代历史故事。课文围绕“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从景入手,由景到人,并且以事写人,最后点明人物的特点。文章内容,语言浅显易懂,本以为上起来驾轻就熟,可实际操作起来,却深刻的体会到: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着实践加反思的模式,每一次修改教案都有不同的感悟。在“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前提下,遵循汉语言的规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明白一个“准”字,抓住一个“情”字。一、明白一个“准”字。“准”就是把握准教材,吃透教材。《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是以纪晓岚吟诗为主线,展开的故事,最后点明纪晓岚这个人物的特点:机智。在初次备课时,我没有把握好这一中心,片面的认为文中的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把理解“一人独占一江秋”这句诗歌的意境作为文章的难点。这样的理解偏离了编者的、文本的意图。整个教案的设计围绕着让学生理解意境来进行,有点顾此失彼。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我重新确定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我抓准了机智一词作为文章的文眼,最后一自然段为文章的主线,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纪晓岚的机智。这样教学下来思路清晰不少,学生学起来也更加轻松。二、抓住一个“情”字。文章本是有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从字里行间透露着它的情感。在《纪晓岚吟诗》这篇文章中,诗由景生,情由诗生。只有读懂了景,读懂了诗,才能读懂情。纪晓岚吟诗,吟诗的内容从何而来?就从乾隆皇帝和纪晓岚所见的景中而来啊!从秋江独钓图中而来啊!但由于最初理解的不全面,在前面的教案设计中,我把“秋江”和“独钓”分为了两个部分来教学,把一幅完整的画面分割为了两部分,学生对“一人独占一江秋”和整首诗的画面感就不完整,情感就不够统一和完整。因此,我在备课中稍做调整,让学生感受“秋江独钓”的美景,读出情来。把看见美景的心情读出来,把悠然自得的心情写在脸上。为理解纪晓岚的人物特点打下基础。
纪晓岚吟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