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一、什么是态度1含义: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2态度的特点具体对象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内在性社会性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行为与态度一致吗?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反题阶段: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拉皮尔(LaPiere,1934)的实验,对此提出质疑。他花了两年时间,和一对中国夫妇作环美旅游,在184家饭馆和66间旅店停留。拉皮尔认为人们所说的和实际所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拉皮尔的结论引发了一系列后继研究,态度和行为不相关的观点开始占了上风布鲁默:“人们已经揭示出,在态度和随后的行为之间没有实际联系”。麦奎尔:“态度研究已表明,某个人对他的态度的口头报告与他对于该态度对象的实际行为间只有相当低的相关系数”。认为态度对外显行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基本观点态度是行为的准备,一般情况下,行为的做出是基于态度的,行为反应内在的态度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受到情境中的压力,或者考虑到行为的结果对自身不利,可能会改变行为的方向,表现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三、态度的形成过程1模仿与服从:态度形成始于两种方式,一为自愿的不知不觉的模仿,另一是屈服于外界压力的服从。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报酬和避免惩罚表现出的相符行为。2认同(同化):认同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态度已不再是表面的改变,而是自愿接受性的观点、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3内化: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态度就比较稳固,不易改变了。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社会环境影响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和文化的熏陶等方式进行。这种影响具有选择性、持久性、多元性、宏观性2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影响个体态度的形成。3同伴的影响3同伴的影响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个体开始把自己的态度与同伴进行比较,并根据同伴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