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篇一: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范文一: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起,就可以相对比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读到此书。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不过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季老一直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可以自行判断。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己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最后,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通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范文二: 回忆有时让人温暖,有时让人惘然。梁任公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未来。有时暗自思忖,自己莫非已步入老年?不然何以在这个别人看来年富力强的时候,常常不禁回想以前呢。最近仔细品读了,感慨颇多。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从小,我就凡,一种朴素。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人们常认为,女为悦己者容,我虽有己悦者,但从来没有为此煞费苦心,就连精心也谈不上。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在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中,我自认为我可以在盛夏的炎热中,给人一朵青莲;在隆冬的酷寒中,送人一盆热炭。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再后来,我有了亲密爱人,有了一个需要彼此支撑的小家,我们的职业都很艰苦,聚少离多,但我们珍视对方,保重自己,所以如今很是满足,尽管我曾经付出那么多,得到他的悉心呵护,我觉得艰难都成了一笔丰厚的财富。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重人生。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第一,人生的感悟不应只写在纸上,而应见之于实践。此书不仅有内涵,且富有外延,所谓外延,即作者自身的实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