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补正作用.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页眉. .页脚. 《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作者:李利安来自:中国佛学网时间: 2009-8-11 录入: wangwencui 2009 年8月 11日佛学研究网众所周知,《金刚经》是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几部佛经之一,对中国佛教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金刚经》一共有6种汉语译本, 可是, 从古到今, 不论是佛教界还是世俗社会,传诵、习持、使用的《金刚经》只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本子(以下或简称什本) ,其他译本均默默无闻,一致人们所说的《金刚经》就是特指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与其他译本相比,什本的确有很多优点,但在某些地方也有译语不详、含义模糊的问题, 所以,参照其他汉语译本,对于准确理解《金刚经》的含义是有很大帮助的。过去,绝大多数人在遇到什本译语模糊的地方, 宁愿肆意发挥、猜测, 也没有严肃地参考其他译本特别是译语最详的玄奘译本,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在,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本文以《金刚经》玄奘译本( 以下或简称奘本) 为例, 说明奘本在理解经文义理方面对于什本的补正作用。一、化解晦涩校正讹谬《金刚经》罗什译本中有些字句表述不清,晦涩不明,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有些地方甚至还有相互矛盾之处, 借助于玄奘译本, 可以校正讹谬字句, 使晦涩之处更加明晰,经义矛盾之处也可轻松化解,如: .页眉. .页脚. 《金刚经》为了说明无住的道理, 以各种“波罗蜜”为例。其中有一处提到“第一波罗蜜”。大乘有六种波罗蜜或十种波罗蜜,①“第一波罗蜜”到底指的是哪一种波罗蜜呢?历史上, 注释家们对此争论不休, 有的将“第一”作为序数词, 认为“第一波罗蜜”就是六波罗蜜中的第一个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 如《金刚经疏钞》中说: “今言第一波罗蜜者, 即布施波罗蜜。何故独言布施为第一?曰布施者, 通摄万行, 直至菩提, 尚行法施, 因布施资生众善。”②再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释义》中将“第一波罗蜜, 即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翻译成:“如来到彼岸的法, 第一曰布施, 次曰持戒, 再次曰忍辱。但是如来行布施的事, 不住布施的相, 所以, 晓得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就不是第一波罗蜜, 不过空空的叫做第一波罗蜜罢了。”③有的将“第一”作为形容词, 认为“第一波罗蜜”就是指最殊胜、最重要的波罗蜜, 也即是般若波罗蜜。如近代佛学大师王恩洋居士认为:“此般若波罗蜜于六度中最胜, 故名第一。”④再如慈舟法师说:“六度, 度度第一。今指般若度为第一者, 无般若不善修余五度故。”⑤太虚大师说: “第一波罗蜜,即般若波罗蜜。”⑥有的则不具体说其为哪种波罗蜜, 而是将“波罗蜜”作为法的一类, 认为“第一”是修饰此类佛法的。如唐玄宗在其御注中说: “诸法莫二,故云第一。”⑦那么,到底那种解释正确呢? 如果我们看看玄奘的译本,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便不成其为问题了。玄奘译本这里是这样翻译的:“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 谓般若波罗蜜多。善现, 如来所说最胜波罗蜜多, 无量诸佛世尊所共宣说, 故名最胜波罗蜜多。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 即非波罗蜜多, 是故如来说名最胜波罗蜜多。”⑧玄奘的这一译文, 不但解决了何为“第一波罗蜜”的疑问,而且还使读者明白了,为何这种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金刚经》罗什译本中有一处经文, 读起来很是费解:“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⑨由“若”引起的句子当为复句中的一个单句,但罗什译本却只列出这个假设性的单句,再无下句, .页眉. .页脚. 意思明显不通。而玄奘译本此处为:“若如是说,‘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此言为不真实。所以者何?由彼谤我起不实执。何以故,善现,无有少法如来、应、正等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他几种译本也都有与“若……”相对应的句子,如如此,则句通而义明。为了说明一切非实,不住一切的义理,《金刚经》多次以如何观悟如来佛为例进行阐释。其中以身相为观察对象者就有五次, 其中第五次以身相为例进行阐释时, 罗什译本又出现令人费解之处: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 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里对释迦牟尼佛可否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的提问作肯定性答复, 是与全经义理不相符合的。前面已经出现过四次类似的提问, 其中有一次也是以三十二相来提问的, 每次须菩提都给予否定性答复,得到释迦牟尼的赞许,那么须菩提怎么会在“深解义趣”之后, 反倒自我迷失呢? 历史上的注释家们对此的解释大都难以使人信服。如《金刚经白话释义》中说:“须菩提疑惑佛和凡夫性既相同, 凡夫有身, 佛也应该有身, 答说:‘如是, 如是, 可用三

《金刚经》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补正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78632182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