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统疫苗 猪瘟高免血清-血毒 1833 年猪瘟首先在美国发现, 1908 年匈牙利 Hutyra 制备了 CSFV 高免血清-血毒,但是高免血清价格昂贵,获取较困难,而且有散播的危险。 猪瘟灭活疫苗 20 世纪中期相继研制出了许多灭活疫苗。建国初期( 1951-1952 年), 何正礼、方时杰等选用抗原性优良的石门系毒株研究改进制成 CSF 结晶紫灭活疫苗效果明显。但是灭活疫苗存在免疫剂量大、免疫期短、产生免疫力时间慢、不能引发局部免疫、仅能皮下和肌肉注射和成本较高等缺点。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1950 年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开始探索培育猪瘟兔化弱毒株,从 1954 年开始系统传代测试, 经过长期的试验和系统验证,终于选育出一株适应于家兔的猪瘟病毒变异株—中国株(即C株), 证明有高度的安全性和优良的免疫原性, 而且具有毒力不返强、无残毒的优点。从 1957 年开始 C 系在我国广泛应用, 同时也推广到欧亚许多国家, 使这些国家最终控制或消灭了猪瘟。应该说猪瘟弱毒疫苗的广泛应用, 对于控制 CSF 的流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长期以来,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普遍使用使 CSFV 野毒株及兔化弱毒抗原发生了变异, 出现了慢性和隐性感染等非典型流行形式, 使疫情难以控制或造成免疫失败。 2 新型疫苗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目前疫苗的研究, 该疫苗是对传统的猪瘟兔化弱毒苗进行改进,使其缺失某一基因(如 E0 ) 或某一特殊片段(如 E2 ) ,但其免疫原性仍然保存。亚单位标记疫苗与亚单位疫苗不同之处,在于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特种抗原的亚单位疫苗,将其接种于猪之后能与自然感染 HCV 的猪所产生的抗体相区别,从而达到区别人工接种疫苗和自然感染 HCV 的目的。标记疫苗是目前猪瘟疫苗发展的趋势,目前已完成 E2 亚单位标记疫苗及重组活疫苗效率的测定, 均能显著减少疫苗免疫猪群中猪瘟病毒的水平及垂直传播, 同时通过血清学方法能区分疫苗免疫猪与自然感染猪[4 ] 。标记疫苗的使用对于猪瘟的控制和消灭具有 CSFV 编码的 E0和 E2蛋白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均能独立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保护机体免受强毒攻击。由于 E2 蛋白的最佳表达系统为真核细胞,在杆状病毒- 昆虫细胞系统中高效表达外源蛋白,蛋白在加工过程中,细胞能够进行糖基化修饰,所得到的病毒蛋白以一种天然的形式表达。因此,利用真核细胞表达的 E2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具有稳定、安全和可规模化生产等特点,具有较好的保护力。 病毒活载体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保护性抗原基因转移到载体中,使之表达而制成的疫苗。以无致病力或者低毒力的痘苗病毒( VCA )、伪狂犬病病毒( PPV )或腺病毒为载体,将猪瘟病毒 E2基因与之重组研制出的基因重组疫苗,免疫动物后可对两种病毒产生良好的保护力。 病毒核酸疫苗它是将连接有 HCV 主要保护性抗原 E2 基因的表达载体直接免疫动物,使病毒核酸在动物机体内进行表达,从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保护这种疫苗在动物中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并且优于相应的常规 DNA 疫苗, 免疫剂量也显著降低。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种核酸疫苗被批准进入临床应用。其主要的原因是免疫剂量和制备工艺、制备成本问题。 病毒标记疫苗借
猪瘟疫苗的发展-田家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