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粮轮换工作总结 对储备粮轮换工作的几点建议 京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储备粮实行的都是静态化管理方式。储备粮规模一经落实,非经法定部门批准,不得出库。在粮食轮换时也需要经相应的管理部门批准后才可轮出,轮换补贴是固定的,轮换计划集中向承储企业下达。承储企业为保证完成任务,相互压价销售、竞价采购的事情经常发生,内耗严重,导致轮换亏损。国家承储企业完全处在一种被动地位,夹在计划和市场之间。这种静态化的管理方式,对各级财政来说,成本并不低。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形势下,市场是变化的,计划和指令经常与市场脱节而贻误轮换时机。往往在市场价格高的时候不能轮出,市场价格较低时,由于不能明确轮换计划在什么时间下达或批准,企业担心利息支出过大而不敢收购,导致出现“该轮出时出不去,想轮进时进不来”的状况。承储企业轮换的困难和压力很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在具体轮换过程中,一些储备库也存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遇把握不好、方式不灵活、员工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储备粮轮换实行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改革现行的储备粮轮换办法,应核定一部分储备粮为静态库存、另一部分为动态库存。相关部门不再下达轮换批复和计划,财政部门也不再按轮换批次拨付轮换补贴,而在平时的储粮补贴中加入轮换补贴。静态库存以承储企业承储数量的70%-80%为宜,因为小麦的轮换周期一般为3-5年,玉米的轮换周期一般为2-3年,把20%-30%作为动态库存可以让企业自主轮换。静态库存为政府掌握,企业不得动用,必须确保任一时点都数量真实、品质良好;动态库存由企业单独运作,用于循环轮换。把掌握轮换时机和经营的主动权放给储备企业,由企业综合考虑粮食市场行情和库存粮食的品质变化,灵活运作,适时吞吐,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财政部门不再单独拨付轮换补贴,把轮换补贴均摊在每年的储粮补贴中拨付。 实行这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办法,需要粮食主管部门加强平时对承储企业的管理和监督。这就要求在这两次检查中除检查原有的内容外,必须在每个存放储备粮的仓库内抽样进行品 质化验。实行静态管理的储备粮经检查数量真实,品质达到宜存标准的企业,。如发现承储企业不积极轮换,达不到数量真实、品质完好的要求的,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责任人处罚外,还应对承储企业处罚。静态库存数量真实,其中有不宜存粮,;数量真实,其中有严重不宜存粮的,严重不宜存粮部分不拨付任何补贴。为鼓励承储企业积极自主轮换,缩短轮换时间,动态库存部分,没有库存或只存有不宜存粮和严重不易存粮的不拨付补贴。动态库存部分有宜存粮的,。结合检查的成本和粮食品质变化的时间考虑,半年检查一次,半年确定一次补贴标准和补贴数量比较适宜。这样既可以通过经济杠杆手段激励企业积极轮换,尽可能缩短轮换架空期,也可以降低财政的支出。此外,以控制库存粮食品质的方法来促进轮换,而不是按轮换的批次拨付补贴也可以激发企业积极改进储粮设施和技术,想方设法延缓粮食品质的变化,主动采取和探索科学绿色的储粮方法。 二、整合库厂优势,实现储备轮换加工增值 在改革的转型时期,不同企业各自为政、无谓竞争,粮食流通产业链失调,无法形成合力,影响了综合效益。以山西省的情况为例,该省每年要销往省外大量的玉米,仅各级储备粮轮出的玉米就有30万吨以上,目前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粮食中间商销出去的,按每吨20元估算中间商的利润,就有600万元。如果把轮出的储备粮直接销给加工企业,就可以把这部分利润留在各个储备库。只有整合粮库与加工企业优势,充分发挥收储企业仓储优势和加工企业加工增值及销售优势,激活粮食产业链,才能提升粮食综合效益。实现该目标,需要流通与加工企业战略合作。储备企业轮出的储备粮优先供应给加工企业,由加工企业加工增值,而加工企业每年收购的新小麦由于未经后熟,不宜加工,储备库可以将这些新小麦作为轮入小麦入库或代为储存,加工厂从储备库兑换等量的旧小麦。附近没 有加工厂的储备库可以自行建立加工厂。从而实现储备粮食轮换增值,创造双赢局面。要整合社会力量,把收储、加工、营销环节连结起来,建立“储、销、加”相衔接的合作互补机制,提高粮食加工增值效益。 三、发挥粮食库存优势,允许和鼓励承储企业利用期货套期保值,提高轮换综合效益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拥有完善的粮食流通设施,仓储实力雄厚,与其他粮食经营渠道相比,优势明显。要加大改革力度,精兵简政,提高竞争能力。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掌握有利时机,适时轮换、抛售储备粮。要加快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最佳时机,适时轮换。在粮食价格上涨期,不盲目攀高
储备粮轮换工作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