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天理人欲第七单元Date1童心说——李贽Date2一、文化背景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朱子学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向衰落。Date3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景。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与程朱理学相比,心学更重视心性问题,更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它经王阳明的提倡,一时间在思想界所向披靡,从者众多。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泰州学派的学者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倡导“百姓日用之道”,对正统儒家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Date4二、作者简介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李贽(1527—1602),本姓林,原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号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族。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Date5后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万历八年(1580),辞姚安知府。李贽辞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Date6李贽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反道学。他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虚伪、丑陋的道学先生,批判了儒家所尊奉的孔子及六经,颠覆了宋明理学家所深信不疑的道统,这些言论和行为都是十分大胆的。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所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Date7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这些都显示出他突破旧有规范,突出个体原则的意图。他的思想与正统儒学格格不入,因此也遭到了统治者的嫉恨。李贽去世以后,他的著作屡遭禁毁,但书愈禁而名愈高。他的思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明末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Date8后代对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具有自由精神的学者,尤其是一些文学家,对李贽评价极高,同时也受到了他的影响。如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唯情论文学主张,受李贽的“童心说”影响极大。公安派的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与李贽交游,其“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也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Date9但是,正统派儒家学者,尤其是程朱一派的学者,则对李贽多持批评态度,如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明末著名思想家方以智以及王夫之等。《四库全书》的编者视李贽为洪水猛兽,说:“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藏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Date10
《童心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