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古筝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古筝教学反思古筝已成为继钢琴之后,学习人数最多的一门乐器。但在其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学中的系统化、规范化方面略显不足。笔者拟从古筝教学和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方法。一、功利心理的影响由于普遍存在的功利心理的影响,许多音乐培训机构、音乐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和考生大都为了考级而考级,只关心考级的成绩,不注重学习过程,采取“大跃进”学习方式,盲目跳级,违背了音乐学习的科学规律。培训机构以学员参加考级的通过率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鼓励学生跳级等;音乐教师也把学生考级的成绩作为宣传自己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道具;家长及孩子更是把考级作为炫耀和互相攀比的砝码,有的孩子一年考三级,两年考六级,三年就可以考九级了,教与学一拍即合,成就了考级热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古筝教育埋下了一大隐患。每年在考进高校的学生中,号称八级、九级水平的同学,很多四、五级的曲目弹不下来,甚至没弹过,因此有的高校古筝老师宁可要没基础的学生,也不愿意教有基础的却又一知半解的学生。二、基本功不扎实为了顺利快速通过考级,有的古筝教师只教学生考级教材中的曲目,更有甚者,每一级就只学考级规定曲目,其它的一概不练,这样长期以来,学生所掌握的也就是每一级教材中的几首乐曲,很多技法都没有掌握好,甚至许多考生在弹奏时手型不准确、坐姿不端正。右手触弦位置不准确,左手不带指甲等,再如古筝演奏中勾、托、抹、撮、吟、滑、揉、按等手法达数十种之多,更不用说快速指序技法和摇指技术;由于演奏技术不过关致使音准、节奏出现较多问题,尤为严重的是因按滑音的技法不准确导致的音准问题,这不但使学生听觉的误差、视唱练耳的水平不足,且更主要是对古筝演奏技术上的影响。比如学生对很多作品的速度把握不准确就是技术能力造成的,慢板的部分好弹一些速度就偏快,快板的部分难弹一些速度却上不去,使整首曲子速度不统一,段落之间的速度变化不符合原作品的要求。三、缺乏音乐表现力很多学生在考级中,只会把谱面上的音符弹下来而已,虽然音符弹对了但音乐却没有表现出来。例如《高山流水》没有觅知音的情感,《彝族舞曲》没有舞蹈的律动感;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学生不了解乐曲的文化背景及乐曲中所表达的音乐情境。每个乐曲都有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作品都有故事情节或情景画面,要想真正演奏好一首作品就要深入了解每个曲子背后的故事,因为每一首的音乐作品都凝聚着作曲家的智慧与情感,近几年很多的大赛都强调要遵循作曲家的原作,当然演奏者可以有二度创作,那也要在符合原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发展,所有的技术手段最终都是为音乐服务。然而很多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技术训练上,期望通过练习提高演奏技巧。但是,他们即使做到了演奏音乐的技术要求,而对所演奏作品的音乐内涵却知之甚少,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特征,那只能是一种音色弹遍所有的乐曲。四、考级教材缺乏统一性目前学生常用的古筝考级教材主要是以几家音乐学院编订的考级教程为主。由于编写教材人的思想认识、艺术审美或所处角度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再之又缺乏交流,造成教材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北京地区出版的教材在曲目的编配上侧重北派筝曲,而上海地区出版的教材则较多南派筝曲。对古筝传统乐曲的学习,各大流派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传统筝曲学
古筝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