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medicine or psychosomatic disease)
第一节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概念
一、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与倾向
1930年-1960年早期发展,最初受到心理动力学的影响,按freud 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到二十世纪50年代后,心身医学开始转向研究健康与疾病中的心理状态与躯体功能间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对个体有意义的生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造成的心理生理反应及与生理疾病的关系。当代心身医学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疾病研究中心理-社会-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认识,从广义上讲,凡是涉及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都与心身医学有关,包括心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健康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
二、心身医学相关概念
1、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指心理刺激过强或作用较久,使反应持续存在,并伴有器官、组织器质性变化。
2、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心理刺激过强或作用较久,使反应持续存在,但仍属功能性改变,未有器质性改变
3、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action) 刺激弱而短,在刺激作用或威胁情景消失后躯体功能随之恢复,未有功能性变化。
(一)定义
躯体疾病
心身病
心身症
神经症
精神病
心身疾病
第二节心身相关的生理、病理学理论
一、心身医学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Freud将癔病视为精神性神经症而将焦虑症作为现实的神经症,他认为躯体症状是心理“转化”的障碍。
1、器官语言()
其认为癔病转换现象在健康人的生活中也一直存在。转换概念可以使用于癔病以外,这种存在过程出现病态,使过多的冲动能量转供给特定器官
,通过持续的转化过程,障碍就成为改特定器官的症状长期存在。因此他认为心身症状就是本能需求的表象特征,也就是符号化了的“器官语言”。
2、植物神经反应理论()
其认为,人际关系的冲突受到制止或压抑,常会导致慢性的紧张情绪。植物神经机能持久的影响,可引起植物性神经症。
植物神经症的情绪状态体现在两类植物神经系统的
反应上。如图:
其选择支气管哮喘,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性皮炎、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七种疾病来作为特异性研究的理由,是因为这些疾病既有典型的冲突情景,又有典型的心理动力人格物质群,而且躯体病因又不清楚。
3、述情障碍理论()
早在1948年,ruesh就注意到心身疾病患者有词语性及符号性表达障碍(verbal and symbolic expression) 。 Sifneos(1973年)提出“述情障碍”一词来描述一种缺乏想象和符号性认知的能力,以及缺乏体验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有人将述情障碍特点归纳为:1)缺乏用言语描述情感的能力;2)缺乏想象力 3)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其过程具体而僵化。
Freyberg(1977年)将述情障碍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前者与人格有关,后者是对抗慢性病的心理防御反应。心身疾病与原发性述情障碍(即人格特征)有关,当受到各种影响就引起特定的心理状态。
许多人认为:述情障碍与慢性疼痛、创伤后应激障碍、炎性肠道疾患、糖尿病等许多疾病有关。
4、自我的生理运行理论()
其在医疗实践中将精神分析与内科学结合起来,提出这一理论和“去躯体化”(de-somatization)及“再躯体化”(re-somatization)的概念。认为在个体发生期间,自我及其运用于思维和动作的能力可以在情绪以及即刻表现的运动动作之间发生转换,因此就使过程去躯体化。当自我符合过度时,发生再躯体化,并伴有对情绪的躯体反应。个体发生期间“固着”决定着病理器官的部位。
二、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著名实验是狗的唾液分泌反射是一种独立的生理反应,通过糖水抑制反应说明中枢神经系统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心身障碍有一部分属于条件反射性学习,如哮喘儿童可引哮喘发作会获得父母的额外照顾而被强化,也有通过观察或认知而获得的
第6章 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