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六度”,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丹阳市窦庄中心小学王文平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开放了,上课的形式丰富了,学习的知识有趣了,孩子的笑声也多了。然而在一派欣欣向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暴露出了种种令人生忧的现象。现象一:上课的形式花哨了,语文内容却淡化了。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公开课。课堂上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场面热闹非凡。一会儿欣赏动听的音乐,一会儿展示精彩的书画;接着又是分角色表演,再加上花样繁多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乍看上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了,可课后一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懵懂茫然。这一过程中,虽然学生的身心愉悦了,但语文本身的内容却未被重视,一些学生已渐渐成为能说会道却动不了笔的“畸形儿”。现象二:学习的方式自由了,学生的纪律却散漫了。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一味地鼓励,却很少批评。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深透与否,总是予以表扬:“真棒!”“太好了!”“你说得不错!”“老师也要向你学习”等等,再或者就是“你想用什么形式读就用什么形式读,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演谁就演谁!”有一阵子这几乎成了课堂上时髦的追捧。再不就是互相合作,几个人一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于是,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或嬉笑,或玩耍,或乘此机会闹作一团……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也成了脱缰的野马。现象三:多媒体用得频繁了,师生的思维却模式化了。时下多媒体的运用已经蔚然成风:花样翻新的图片引入——教师预设的整体感悟——肢解文本的精读赏析——文本某点的拓展延伸。教师的教学离不开电脑,学生的思维紧跟着课件。更为可怕的是,上公开课似乎都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必须用多媒体。不用多媒体,总觉得少点什么,通俗地讲就是“上不了台面”。真正的新课程改革是凸显教师的个人风采,突出文本的特色,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针对以上问题,我试着从这六“度”出发,来探寻新课改中小学语文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一、重“实度”“实度”,即指语文知识的落实程度。新课改之风让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淡化语文知识的传授,轻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其实,语文知识是学习理解母语掌握祖国语言的必备工具,是新课标的三大板块之首——“知识与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不应该淡化更不能废弃!某老师在执教《恐龙》一课时,让学生大谈特谈恐龙的演变历史,而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抛之脑后。学完课文,学生对打比方、列数据的写作方法一无所知。可见,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被该老师完全放弃!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可见一般。二、重“效度”一堂课的好坏与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效率的高低。效率的高低情况怎样完全可以通过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情绪反应、课后作业的反馈表现出来。一堂有效的课,就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新的知识,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确实有了认识上或思想上的变化。例如我们在教学低年级的识字课,重点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如果一节课上下来,大部分学生连课文中的生字都不会写,那这只能说是一节失败的课。另外,在课堂中重视效度,就不能“偏大求全”,一堂课下来,落实了几个或一个知识点,也比满堂灌下来学生一无所获好。三、重“
把握好六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