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浙江绍兴人,明代书画家, 其自幼才华出众,六岁入学,可以过目成诵,十六岁时曾模仿汉扬雄《解嘲》一文作《释毁》,轰动一时。他的诗以七律见长,被袁宏道称为“明诗第一”。 徐渭晚年开始习画,其在山水、人物、花鸟画方面样样精通, 尤善写意画,与陈淳并称为“青藤白阳”。他的写意画笔劲墨酣, 受到后世画家的推崇,郑板桥曾刻过一枚“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 以示对徐文长的仰慕,近代画家齐白石也曾说过:“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徐渭才学高拔,在诗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皆有造诣, 他给自己的评价是,“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而事实上,他的写意画用笔狂纵,笔墨酣畅淋漓,具有逍遥放逸的精神气度,对后世影响最大。以下是笔者对徐渭写意画艺术风格的一点思索。一、笔墨酣畅,苍劲姿媚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其作用在于立意与形象塑造, 即“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笔墨关系中,古人强调“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神”,“笔为墨帅,墨为笔充”。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骨法用笔”,北宋郭若虚也曾有过神采归于用笔的画论思想。徐渭承启宋元文人画的笔墨成就,而又有别于前人,其写意画以草书用笔,恣意狂放,苍劲姿媚,笔到处风卷残云,气势磅礴, 有“奔雷坠石之奇,鸿生兽骇之姿,鸾午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在徐渭的写意画中,墨的运用更是出乎其类, 与众不同,其用墨超逸不拘,墨色酣畅淋漓,浑重粗犷,豪放洒脱。大块的泼墨,信笔挥洒,一气呵成,直达胸臆,诗人郁愤的心境宛然可见。徐渭的《杂花图》长卷,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画中以笔塑形, 以墨达意。墨色淋漓畅快,恣意无拘,墨之浓淡干湿,样样精妙, 浑然天成,全画中有牡丹、石榴、荷花、葡萄、芭蕉、水仙等13 种品类杂花,皆形神兼备,姿貌别样,意趣纷呈。徐渭在《兰花图》中以简洁明快、洒脱流畅的用笔绘一簇兰草, 几片纤细娇柔的叶子悠然探出,兰叶柔润轻灵,清丽典雅,姿态嫣然,花间与画中独有着一份柔而不弱,卓然不群的格调品性。在《雪蕉梅竹图》中,画家的澎湃激情化作恣意的飞墨,在纸面上宣泄铺洒,纵恣的笔触,一气呵成,石块整体的轮廓兀然眼前,画家又大刀阔斧,以豪放洒脱的笔墨,寥寥数笔,绘出风雪中的蕉叶,在画面下方,还以粗放老辣的用笔绘几段劲竹的枝茎从石恣意狂放苍劲姿媚——浅析明代画家徐渭写意画的审美特征邱红革秀逸之美;梅清表现了黄山清影雅逸之趣味,而渐江则又写出了黄山清刚峻直之质美。再有如现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同样也是画黄山,它却把表现的意趣放在了浑厚华滋上??因此看来,播什么样的种子结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审美追求,就会开放什么样的精神之花。中国画中的境界既然是人的品格、精神的象征,故而画家对自身的修养则必须是十分注重的。古人讲“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清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说得更直白:“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 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为自己创造思想内涵充实、品味高逸之艺术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潘天寿先生所讲的“绘画必须有思想,否则就不成绘画。自然界的形和色是死的,只描摹对象,其艺术也是死的;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自然,其艺术
浅析明代画家徐渭写意画的审美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