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轼的理、义、趣.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理性主义诗歌走出了盛世繁华的唐朝,褪去了春江花月夜的理想光环,历史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按照人类认知的一般过程,从崇尚对自然事物、自我感受的细腻刻画、表达,到开始冷静辨析、归纳其中的规律、道理,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面对这个依然宏伟但张力却大不如前朝的时代,北宋的诗人欣然也是必然接受了后一种模式,并且努力把它做到最佳。而苏转,便是这当中的代表人物。也许是如水般难受拘泥的性情,也许是如风般无所不至的才识,诗到了苏轼的手中,便成了一种可以随心所欲利用的工具。在他看来,只要能想到的,就能写出来、吟出来。如果说诗歌带给他的是一种表达、宣泄的话,那么他带给诗歌的,则是充满无限活力的新生。从此以后,诗的形象更加丰满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逐渐拉开帷幕的深邃的理性精神空间。苏武喻理诗的名篇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同样是写俊秀空灵的庐山,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的确不凡,然而在他眼中,庐山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到了苏轼那里却摇身一变,隐去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告诉我们:只有跳出来,客观地看问题,才能有正确、明朗的判断,否则就永远挣扎在云里雾里。较经典的还有《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明白如话,道理颇深棗事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这则我们在课堂上死记硬背也无法不遗忘的哲学原理被苏武轻而易举、形象生动地说了出来。果然是天才!不过,由于有些待完全是说理议论,略显艰涩难懂,苏轼也曾经受到过谴责。但是,文学史上任何一次闪光和飞跃都是需要有尝试、有创新的。没有苏轼的诗作如新鲜血液般地注人,就没有以后的黄庭坚及江西诗派,没有之后涌现出的新理念、新思维的作家,没有宋代诗坛的蓬勃发展。中国古典文化的重于感性、偏于理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东方文明的衰落、滞后,但是,这恰恰衬托出苏武以及他光照万代的充满哲理的诗歌成就。二、“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忠义情操众所周知,以西方文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当代世界体系中,约束人类行为的主要是法制。然而在中国古代,则是道德理念中的忠、义发挥着行为准则的作用。也就是说,在那些时代,高尚的定义就是忠孝,就是至情至义。依照这个标准,那么苏轼便不单单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个高尚的、精彩的人。苏轼的义表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对国家的忠义。一个政治上有独到、合理见解的人却在残酷的党派之争中无奈地浮浮沉沉。如果不是怀着对国家的负责尽职,如果不是为了正义而不肯阿谀奉承,又怎么会落得如此地步,甚至险些丢掉性命呢?其次是对黎民百姓的情与义。苏轼谪居黄州时,深知百姓疾苦,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五年后,他要离别黄州时,曾写过一首《满庭芳》,感慨世事苍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不就是区区几个平民百姓?不就是山野中的几次小酌畅饮?不就是曾经共处过的一段岁月?然而,在苏轼眼中,这些朴素平凡的人物、往事都是最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他不肯轻易离去;所以他千叮咛万嘱咐别剪断堂前自己亲手栽种的垂柳,好让大家能惦着他;所以他托人捎话给父老乡亲,有空再帮他晒晒垂钓时被过的鱼蓑。好一个性情中的苏东坡。他的义还体验在他对亲人的感情上。苏辙是和

苏轼的理、义、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14y88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0-04-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