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财政支农现状调查报告林区位于北,为东延余脉,的典型山区县市之一,又是集“老、少、边、穷、山”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到年底,,财政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辖4镇4乡,66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占方公里,有“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天然药库”、“金丝猴之乡”的美誉。一、林区农业发展现状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林区认真实施“绿色产业兴区,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战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地理资源优势,狠抓茶叶、干果、中药材、无公害蔬菜、草食畜牧业等五大特色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财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累计新修河堤10万米,中低产田改造万亩,坡改梯万亩,小流域治理15处45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万亩;修建村级公路108公里,建设沼气池5602口,各类蔬菜大棚150个,网箱100个,在遭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情况下,全区年仍然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同年万吨增产万吨,增幅%;完成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农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同比增加456元,增长%。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支柱产业建设按照种植业上板块,畜牧业抓大户,水产搞片带的发展思路,我区结合结构调整,紧扣“8个1”、“5个10”工程项目,以专业村建设为切入点,在木鱼等乡镇建设了有机茶叶板块;在、和等乡镇建设了高山无公害蔬菜和低山大棚蔬菜板块;在、、、、、建设了中药材板块;在松柏、、木鱼、建设了干果板块;以养殖大户建设为突破口建设畜牧板块,确保了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有条不紊地实施。截止目前,全区可采茶园面积达到了1万亩,产量105吨,比上年同期增长%;干果面积达到了10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中药材累计发展万亩,其中年新发展1370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蔬菜是农民年增收的重要项目,全区完成蔬菜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减5%,蔬菜产量达到了万吨,增%,产值达5000万元;支持畜牧业一直是财政支农的主导项目,年,我们以养殖大户为抓手,加快养殖专业村建设,抓大户、建小区、上规模、求增量、保质量,壮大畜牧板块,促使养殖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生猪养殖小区已初具规模,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年以来,林区财政分别在农作物良种补贴、农作物重大疫病预警防治、动物疫病防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机购机补贴以及扶持生猪生产等方面投入359万元,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年来,特别是年以来,我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通过“五大板块”建设,发展有机茶、蔬菜、中药材、干果和畜牧业“五大生态产业”;财政每年贴息40?5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培植了木鱼有机茶公司、绿源、天宝、森康、康俊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进行规范运作,辐射带动各类专业户3000多户。同时,大力发展蔬菜、茶叶、黄连、畜牧业等专业协会,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二、年以来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及利弊分析年以来,林区人民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政策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少,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几年来,财政先后投入一定资金,支持我区五大支柱产业发展。但是由于地处山区,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生产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对其它经济发达的县市高。一方面我区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我区同其它发达县市相比,很难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县市的发展差距,如茶叶产业和中药材产业,有品牌优势,但无规模,难以达到省政府发展板块经济的最低规模标准要求,财政支持力度小,难以扭转茶叶、药材有品牌无产业优势的局面。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建设支持不够,甚至没有。由于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林区财政支农现状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