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科技期刊审稿方法随着科研工作和出版事业的发展,我国现有科技期刊多达5000余种。为了保证科技期刊质量,审稿通过某种或多种特定的方法或手段来评价论文学术水平,将有学术价值的稿件遴选出来,从而维护科技期刊的学术权威性及其在出版界的声誉,是科技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大量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以及学科专业的细分,科技期刊的读者们需要在现有的大量文章中有选择地阅读对自己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要想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科技期刊本身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稿件评审机制,以保证稳定可靠的审稿质量。其中,综合类科技期刊由于稿件来源于多学科,学术研究范围广,特别是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审稿人队伍难以及时建立,对期刊编辑准确寻找审稿人以保证审稿的公正性和精准性等要求高,因此在审稿方面存在更多的困难,需要针对现有的各种审稿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寻找适合自身的稿件评审机制。本文结合综合类科技期刊稿件评审工作的特点,通过讨论不同稿件评审机制,分析审稿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比较和总结不同审稿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此探索综合类科技期刊审稿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旨在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与专业性强的期刊相比,综合类科技期刊有自己的特点,在稿件评审工作中面临一些独有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类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于多行业多层次的作者,就笔者所在期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为例,所收稿件范围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动力、能源、材料、电气、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建筑以及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工程力学等数十个专业学科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需要一个庞大的审稿人队伍;稿件作者包括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讲师、教授等,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对稿件的初步评价和筛选是进入专家评议程序前的一项重要工作[1]。而且,科技发展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边缘学科的拓展和分化,小同行专家数据少,也增加了稿件评审工作的难度。现存的审稿制度虽然多种多样,但根据审稿环节、审稿人职责的不同,常见的稿件评审机制基本上可概括为以下3种:以编辑为主导的审稿制度、以同行评议为主导的审稿制度和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评价。 ,这种评审机制在我国期刊管理的“三审制”中最为常见[2]。对于科技期刊,主要实行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的工作流程。“三审制”的执行在科技期刊的出版管理规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三审制度的把关,不仅期刊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而且有利于促进编辑部或杂志社在期刊方面的发展和创新。国外有不少著名的综合类科技期刊也是实行类似的评审机制,以期刊编辑为主导。收入的稿件先经过编辑初审,筛选淘汰掉一批质量不高或投稿方向不对的稿件,然后再将剩下的稿件送专家外审。例如,著名的综合类科技期刊《Nature》和综合类医学期刊《BritishMedicalJournal》就是如此[3],数千或上万的来稿中有50%~60%经编辑部初审后退稿,剩余的稿件进入专家外审环节。这种决策机制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及时退稿,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保证了期刊的办刊特色和主旨方针,充分发挥了编辑在科技期刊中的作用。这种评审机制以编辑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为基础,对编辑的学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
综合类科技期刊审稿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