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法律条文的修改,认识用字严谨的重要性,认识法律法规的严谨。 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列举体现出的道理。 3、学会咬文嚼字的方法。 4、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台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谭景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裁判员, 《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修订主持人之一, 2007 年至今, 共研读 16 部法律。谭景春说,法律是通过语言来表述的,法律文本的严谨非常重要。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其表达的意思绝不相同。证券投资基金法第 121 条第 2款: 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违反相关规定的, 责令改正, “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暂停或者撤销基金从业资格,并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在两个处以罚款条款前, 一个去掉了“并”字, 一个保留了“并”字, 其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去掉并字, 是前面没有行政处罚, 只有经济处罚; 而不去掉并字, 是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再加经济处罚。法工委听取了意见,将第一个并字删除。二、咬文嚼字(一)借助朱光潜先生的材料先自己咬文嚼字一番,谈谈自己的理解。材料一: 1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 1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2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3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这三则材料将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 第一则里有多个“石”, 另外两则里都只有一个“石”, 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材料三: 1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2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 材料四: 1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2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3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 比较这三句, 那一句更富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二) 刚才我们对这四则材料进行了一番咬文嚼字, 那下面我们看看朱光潜先生有怎样的观点,请大家读课文的一到六自然段,看完之后请谈谈朱先生的观点。教师总结归纳:四个例子,其实是给了我们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联想与否, 意蕴不同。由此可见, 朱光潜先生要传达给我们的观点就是( 学生答) 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 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 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用四个例子阐明这个观点的方法叫什么呢?例证法(三) 朱先生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 他还给了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请大家读第七自然段,找出他的观点。明确:语言要创新,不能走套板反应。在写作中, 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 不能落入俗套, 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 (联系高考) 。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那么大家在
2016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word教案.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