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书笔记第一篇:《蛙》读莫言小说《娃》有感(2014年10月25日)听说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来看,毕竟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谓中国人早已只能称为“华人”了。刚看《蛙》第一部分的序,就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质疑莫老的文笔,而是这部作品竟然是“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书信体小说。在这当口,写给哪国人不好,偏偏是日本人?特别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他称老奶奶为伯母,称大奶奶为嫂夫人,称姑姑为贤侄。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更甚了,甚至开始怀疑这部作品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否涉及政治因素。小说写到了中国闹饥荒时全公社没出生一个孩子,写生活变好之后为实行计划生育残害了不少生命,写文革时对人性的迫害,写中国人重男轻女,为生儿子不计后果。写台湾对内地人的吸引力,主人公的未婚夫叛逃台湾。当官的如何腐败,一个小小的乡院院长只会向上级送礼和诱奸下属;大款如何奢靡,包了二奶再包三奶四奶??看小说的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我们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想法,产生了“自家孩子怎么打都行,别人不能碰”“人民内部矛盾没必要向全世界宣扬”的想法。我知道这种想法很肤浅很幼稚,但它确实产生了。不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太正常,毕竟我受了党的教育二十多年,对自己的党和国家怀着极深的感情。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应该不只是到这一步,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就要把现实刺裸裸的揭示出来给人看,就要触及人心灵的最深处。虽然80后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但我知道它确实存在过。所以,就算心里再不舒服,我也不得不承认,《蛙》的的确确反映了中国发展史上一些许多人都知道却没有说出来的事实。第二篇:蛙鸣--莫言《蛙》读书笔记声声蛙鸣桩粧罪——《蛙》读书笔记说来惭愧,作为堂堂文科生,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我这里时,我竟然在问莫言是谁?当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觉得:莫言作为在中国尚不拔尖的作家,经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有些不合常理。又加上当时莫言的书在全国上下都卖得火热,我又不想跟风,所以也就一直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直到前些日子,在网上给朋友买书时,才顺手买了本《蛙》。等书寄到之后,我刚读完前言部分,就感觉自己被震住了。莫言从长度、密度、难度来剖析长篇小说的尊严,可谓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中有这么一段“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我就是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读过之后,确实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我有时也会感叹,改革开放之后,文学也不免走上了“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里的“国家调控”指的是社会主义的“和谐大法”,但凡是针砭时弊、抨击政府、言辞激烈的作品要么被阉割、要么被屠宰;而“市场经济道路”则是指为了迎合高压、单调的生活之下的“大众”口味,一大笔写手横空出世。玄幻、穿越、恐怖、暴力、色情···有这些元素堆砌而成的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所谓的小说可谓是层出不穷并且很受欢迎。想这些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几乎毫无营养可言的印刷品、电子文档如此横行,大众的品味、社会的浮躁可见一斑。在恰恰是在这种时候,听到了“小说的尊严”这样一句震耳发聩的宣言,想不激动都难。言归正传,我对《蛙》的第一印象想就是小说结构很别致。小说以五封长信和一部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信是写给外国著名作家的,小说的主体部分就包含在信中,显得自然而连贯。而话剧则是对之前内容的延续和升华,语言犀利,情节紧凑、一波三折。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蛙》看作是史书,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史。这部历史,其实说起来很简单:首先,新中提高,现代化的接生方式随之普及;接着,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高峰;而在七十年代之后,迫于人口压力,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了当代,生育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这部历史当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记录了不同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命运的流转。而其中当之无愧的角色自然是姑姑。父亲是白求恩的得意门生,为国捐躯、德高望重;自己相貌出众同时又医术精湛。如此多的荣耀铸造了她胆大心细,果敢泼辣的性格。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轨迹其实正是那段生育史的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她是推广现代接生方式的急先
《蛙》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