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陈丹青诘问人文艺术教育】 陈丹青语录.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陈丹青诘问人文艺术教育】陈丹青语录钱学森先生生前曾对温总理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颇具深意的发问,是时中国大学的发问,更是对中国教育的发问。本书从“钱学森之问”谈起,详尽地分析了大学中出现各种弊端的根源,尖锐地指出中国高校“病”了。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采访和认真观察,把自己对大学教育的反思,对人才培养的思索记录在书中。陈丹青指出: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如扩招、创收、增加学术科目、重视论文等等)而实则退步(如教师、学生素质持续减低,教学品质与学院信誉持续贬值),“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是目前艺术学生普遍状况,事实上,新世纪艺术学生的整体水准,甚至不如“文革”前时期。面对这一切,陈丹青说:“我不相信现行考试制度,不相信教学大纲,不相信目前的排课方式,不相信艺术学生的品质能以‘课时’与‘学分’算计”――但我不得不服从规定。释放个性,回到直觉,摒斥教条,遵循艺术规律,曾经是民国、“文革”前、改革开放初期等阶段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果的历史经验。然而有目共睹:这些传统与经验在今日艺术教学中已经全面丧失。”陈丹青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事出有因。1953年生于上海的陈丹青,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1978年,他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时,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切实贯彻“择优录取”的招生政策。那年,陈丹青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他在外语考卷上写下“我是知青,没有上过学,不懂外语。”随即交卷,离开考场。外语交了白卷的陈丹青却被中央美院破格录取。第一天上课,学生们围着靳尚谊先生团团坐好,听先生说:“文革”过去了,大家静下心来,不搞运动,不搞教条,好好搞学术。什么是学术呢,先生伸出右手掌,说道:“你们看,手!皮下面是肉,肉里面是筋,筋里面是脉络,是骨头。你画这只手,就要画出皮、肉、筋、脉、骨!”三年后,陈丹青毕业留校任教。也就在这一年,陈丹青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也许正因为自己的这段经历,陈丹青尤其不相信的是艺术学生的品质能以“课时”与“学分”算计,艺术学生的发展潜能要以“两课”的分数来衡量。他说:“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它绝对不是量化的。分数、奖项、规章、表格,不是它的目的。它因人、因事、因问题而异。它追求教学的真实性,而不是程序化,它落实为个人品质的提升,而不是考试分数。因此,它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中是困难的,孤立的,不讨好的,无法被教条证实,难以体现为可比的成果。”因此他认为,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这一随机的过程――而不是预定的程序一重视体验与经验,问题与可能性,激发好奇心与热情,并以此检验学生的智能与品性:它

【陈丹青诘问人文艺术教育】 陈丹青语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ojun00001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