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中大成——听田恒平教授学术报告后的感悟本次到玉溪参加田恒平博士的学术报告,让我受益匪浅,对班级管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下面就谈谈我对这一次学术报告的感悟。田恒平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材主编、《班主任之友》原常务副主编、《21世纪校长》执行副主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教育经济学博士。田教授在做报告时,以《西游记》唐僧四师徒来隐喻班级管理。《西游记》中的五个形象:一个人和四个“畜生”,一个高级动物和四劳改犯。这五个形象如果一个个拉出来你可能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的本事最大。你认为最没用的可能是唐僧。但是,他却是最成功的管理者。《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谁人不知?可是,这其中蕴含着的班级管理的艺术!研究好这个团队,是当好班主任的必由之路。一、有境界无知、无能、无用、无欲。田教授认为,唐僧四师徒就是一个团队,唐僧是最没有能力的人,但是他却带领团取得真经。他的成功原因在于:目标定位,向西天取经是他们的目标:“向西、向西、再向西!”这是唐僧所坚持的信仰。田恒平教授对“信心”的阐释,他说,带着信仰上路,使人虔诚,带着信念上路,使人坚韧,带着信心上路,使人智慧。可见,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团队一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向着目标不断努力的信念。唐僧的管理诀窍是八个字:无知(做一个倾听者)、无能(做一个欣赏者)、无用(做一个指挥者)、无欲(做一个扶植者)。班级是学生的舞台,班主任要向后台隐退,让学生尽情施展才能。(一)无知。唐僧一路上都表现很无知,看到山便问:悟空,这是什么山?看到水便问:悟空,这是什么河?每到一个地方便问:悟空,这是什么地方?可到了西天看到菩提树,他突然变得无所不知了。徒儿们问他:师父,这是什么树?他说:这是菩提树。由此可见,唐僧并非无知,他的无知是假装的,西行前唐僧做了10年的准备工作,他将整个西行途中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各地文化全部了然于胸。像昆仑山、天山,我们都知道,唐僧会不知道吗?他知道!他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倾听者,把徒儿们推上前台,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和本领。这就是他当领导的高超之处。做老师的、做父母的也要把自己置于无知的境界,和孩子共同去探索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无知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难得糊涂。是一种管理者的智慧。之所以自己置于无知的位置上,是要借此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二)无能。唐僧带着几个徒弟西行途中,到过很多村庄,村里的长老请他们吃饭时爱说:哎呀,唐长老,最近村里有妖精胡闹,搞得我们睡觉不宁,寝食难安,你一定要帮我们抓住妖精。唐僧总是说:施主请放心,我这三个徒弟,个个本领高强,他们一定会给你们抓住妖精的。唐僧这么一说,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马上就跳出来了:看我们的!唐僧把自己置于无能者的地位,他以欣赏的目光看三个徒弟。回到生活中来谈,如果女老师们总能发自内心的说:“我的老公真帅、真能干!”如果男老师们总能发自内心的说:“我的老婆最漂亮、真贤惠!”你说谁受得了啊?归根结底,老师们都当着学生的面夸:我的学生个个都是最棒的!都是学习的强手!也许他们也会像孙悟空一样跳出来说:“老师,看我们的!”这是一种管理艺术,一种境界。老师们不要当一个能者,要学会当一个无能者,设置一个平台,以生为主,展示他们的才华,发挥他们的智慧。(三)无用。孙悟空有金箍棒,猪八戒有九齿钉耙,沙和尚有降魔杖。唐僧没有武器,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