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民营企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全国第 16 位上升到第 4 位, 仅次于北京、广东、山东。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省跨入了小有名气的工业省行列。浙江现象和浙江经验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浙江奇迹得益于企业家创新、基层政府的主动支持和地方政府的保护性默许( 叶航, 1999) 。浙江模式是一种内生的由民营化和市场化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制度变迁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史晋川, 2004) 。温州模式是浙江模式的精髓, 浙江模式是温州模式不断扩张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率先在温州成长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充裕的企业家资源; 二是地方政府的保护性默许。但是, 当前企业家和政府这两个因素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一方面企业家精神正在消失,表现为大量企业家海外移民、大量人才选择报考公务员而不选择创业。另一方面强势政府正在兴起, 表现为官僚政治倾向有所明显。官僚政治的不断成长将会制约市场经济的自由选择, 阻碍企业家创新和分工体系演进,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此外,其他不利因素也凸显出来,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能源紧缺问题、人格化交易问题、道德缺失问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等。这些因素对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强大阻力。改革与发展, 转型与升级成为当前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试图从分工演进的经济思想中探寻浙江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 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分工理论的经济思想述评分工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从交换、生产和历史三个视角来进行分析。这三种视角下的分工理论各有特点, 交换视角的分工理论侧重分工是如何形成、演进, 生产视角的分工理论侧重于企业内分工如何形成、演进, 不足之处是两者都没有区分社会分工与企业分工的差别。历史视角的分工理论用辩证统一的方法分析了社会分工与企业分工的矛盾, 深刻剖析分工的演进动力和分工带来的利弊。以下选取有代表性的分工理论进行简单述评。(1) 斯密。他既是交换视角也是生产视角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劳动创造财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的深化取决于市场范围的扩大, 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促进了劳动分工, 分工的专业化带来技术变迁、知识积累,进而产生了报酬递增。(2) 杨小凯、贝克尔。交换视角的代表人物。杨晓凯认为分工使收益递增, 但是分工深化使交易成本增加, 分工深化受交易成本的制约。贝克尔认为分工扩展受知识积累和协调成本共同作用。协调活动的知识为社会一般知识, 主要是合作的知识。贝克尔认为共同知识、利他文化、特定制度、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家创新的制度均能降低协调成本,从而促进分工演进。(3) 熊彼特。生产视角的代表人物。熊彼特提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分工)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内生增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4) 马克思。历史视角的代表人物。用辩证唯物论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认为分工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双重因素影响。把分工分为社会分工与企业分工,认为社会分工与企业分工之间存在相互联系。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企业分工不断演进的动力。众多代表人物中, 只有斯密和马克思对分工造成不利进行了思考。斯密提到了分工导致的过度专业化使人类的同情共感能力降低, 摧毁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理解能力。马克思明确提出分工使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麻木
探寻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民营企业论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