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问题及建议经济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 信用经济问题建议[ 论文摘要] 信用是随着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从 2002 年“信用提案”第一人童石军提交《关于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提案》到今天, 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向我们透视信用一旦恶化将应运而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失信行为一旦持续下去, 信用问题将会套牢整个社会。人民银行包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 范满志, 成员: 范满志, 成晓玲, 刘雅琴,执笔:刘雅琴一、信用环境亟待改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理论”即人为的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玻璃窗户,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后造成一种无序的局面。近年来, “破窗理论”在我国作用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由于信用破坏者没有得到及时适度的惩罚, 搭失信便车的事屡见不鲜: 经济纠纷和债权纠纷案件逐年增多; 不断翻新的假货迫使百姓选择超前储蓄放弃即期消费, 由逃废债务、合同欺诈、劣质假冒等失信行为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增长率。从整个社会看, 计划经济时代的信用仅为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手段, 造成信用制度基础薄弱; 经济转轨初期的信用微观主体在法律上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格化; 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市场经济新的道德规范不够健全的情况下, 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全性直接诱导失信行为频繁发生。例如市场经济中揭出的大案、股市中现出的黑幕、安然公司的破产等无疑都与信用问题直接有关。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看, 构筑信用经济关乎市场经济的成败。随着改革的深入, 粗放增长方式带来的边际效应进入加速递减阶段, 集约式增长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政府已经能够承担起解决信用问题可能付出的高成本。因此,政府不能再忽视社会生活中日益严重且影响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信用缺失问题, 应该采取理性的决策, 同时诱导其他相关因素改变博奕结果。二、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第一, 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在欧美国家, 信用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证, 发达国家中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为银行的大量富余资金提供了最佳投向, 同时对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长期对个人信用的漠视,我国虽然从 1999 年起在上海开展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业务, 但很多地区公民的信用记录仍为零, 滞后的个人信用制度成为制约消费贷款的“瓶颈”。第二, 企业信用状况不佳。一是向社会提供劣质假冒商品, 拒不履行合同承诺,侵犯他人商标权。二是利用变更法人代表、资不抵债、兼并、解散、破产、多头开户等手段套取银行贷款、逃废银行债务。三是在破产时采取“大船搁浅, 舰板逃生”先分后破;否认抵押贷款中“抵押”的法律效力;借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前的“真空时空”,隐蔽、私分或转移财产; 资产评估不实, 职工安置费用高, 破产费用开支大; 拍卖不规范, 低于评估价出售破产财产的方法,肆意逃废银行债务。第三,银行信用监控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 由于银行业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 使传统的货币概念和测量口径趋于失效, 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削弱了金融监管当局的监控能力; 另一方面, 我国银行业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存在评价工作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不足、指标数据来源有缺陷及评价指标的设置不够
信用经济问题及建议经济毕业论文.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