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树樟树历史沿革樟树早在 4500 年以前,境内已有繁荣的城邑。自西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汉至隋唐,先后分属新淦、建成、汉平、宜春、新余、始平等县。秦代成为县级治城,西汉(前 203 年)开始这里就驻有重兵拒控南方。五代南唐升元二年( 938 年) 8 月组建清江县,治所在市境内流滩镇(现;临江镇) 。北宋时治临江军,元时改临江路, 明代改临江府, 清沿明制, 民国时期撤府设道, 清江属庐陵道,不久直属于省,先后属江西省第一、二行政督察区。 193 0 年在临江建立清江县苏维埃政权, 1949 年6 月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 同年七月迁临江镇,翌年三月迁回樟树镇,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 1959 年改属宜春专员公署。 1987 年 12 月清江县实行省计划单列。 1988 年 1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 行政区域和隶属关系不变。现辖四个街道办事处、 8 个镇、 9 个乡。 1998 年,全市总人口 万人,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410 人。民族以汉族为主,占 %以上。 全社会共有劳动力 万人, 占总人口的 %,其中社会从业人员为 万人。今日樟树樟树市原名清江县,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经济繁荣。早在明清时代, 樟树就因" 八省通衢之要冲, 赣中工商之闹市" 而列入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樟树又以" 药都、酒乡、商埠、盐化城" 的新姿再现辉煌。 1998 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工农业产值完成 亿元,财政收入完成 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26 元,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历史悠久的药业樟树素有" 南国药都" 之称, 历史上有" 南樟北祈" 之说, 与河北安国齐名,自古为中国药材集散地,享有"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 的美誉。药业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三国时设有药摊, 唐代辟为药墟, 宋代形成药市, 明清为" 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 50 年代以来,樟树药业中兴。每年秋季,海内外成千上万名药界同仁云集樟树,举行盛大的全国药材交易会。到 1998 年已成功举办了 29 届,每年到会代表达 2 万余人,最多时代表实破 3 万人,交易药材 2500 余种, 成交额达 18 亿元以上, 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各大药市之首。樟树地道药材 800 余种, 其中商洲枳壳、 陈皮等药材曾被列为贡品, 进入皇宫内苑。目前, 全市已开发形成了枳壳、黄栀子、崐杜仲、 银杏等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 7 万余亩,产品畅销东南亚诸国。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是经国务院有关部局批准的十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 已初具规模。市场占地 4170 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3009 0 平方米,有中药材店面 560 间,仓储面积 7880 平方米,可容纳 万人同时交易, 在场内经营的药商来自全国各地, 从业人员达 1200 余名,辐射国内 21 个省(市)、 132 个县(市) ,年成交额超过 1 亿元。酒业樟树酿酒始于商周,宋代诗人陆游曾有诗赞道: " 好酒来清江, 嫩色如新鹅" 。清代樟树娄源隆酒店酿出好酒,以四个"特" 字相标, 远销邻省,故名" 四特酒"。 1958 年周恩来总理品尝四特酒后赞道:" 清香醇纯, 回味无穷"。 1988 年, 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等八人又给四特酒定出" 特香型" 新酒种。崐 1989 年,四特酒获国家银奖,产品覆盖全国 30 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 1989 年, 四特酒厂被批准为" 国家二级企业" ,随后荣获国家" 大二型企业" 称号, 近年来,四特酒厂根据市场行情, 在保留" 清香醇纯" 特香崐型的基础上, 开发出十五年陈酿、四特春、五年陈酿、麒麟四特崐等高、中档四特酒, 一上市便供不应求,被列入全省首批 36 个名牌产品之一。食品工业樟树是全省食品工业的重点市,食品工业是樟树工业的主要支柱。现有食品工业企业 68 个,粮油加工企业 20 个,形成了以酿酒、粮油、肉类、禽蛋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白酒、饮料酒、饮料、大米、面粉、油脂及饲料等,其中特二、标一、标二、双竹粘等大米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化学工业主要是盐化工业、磷化工业及精细化工。 江西盐矿在原来 10 万吨真空制盐的基础上, 1999 年5 月又完成 30 万吨真空制盐技改, 已形成 40 万吨生产规模, 是江西最大的真空制盐企业。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兴建年产 5 万吨绿碱工程, 形成年产烧碱 5 万吨、液氯 44000 吨、盐憘卤 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省制盐和盐化工基地。樟树化工厂是全省化
江西樟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