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LIGENCE
实践与探索
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研究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王怡超
摘要:高考加分政策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吸引千万公众的注意力。本文阐述了高
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演变,列举高考加分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高考
能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高考加分制度教育公平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高考加分政策分制度针对的考生如省级三好学生,优政策,采取优先录取。对于鼓励性加分
的每一个细微变动,都会牵动千万公众秀学生干部,奥赛获奖者,国家二级运对象,应适当减少加分分值。而对于政
的心,而各式各样的高考加分现象的测动员及以上称号者等。第三种为政策性策性加分对象,应仅限于在报考本省市
出不穷,更是引起了剧烈的争论,使人加分,这种政策是国家或地方为了推行的高校时,采取加分提档。
们对高考的公平性,教育的公平性,提某种特定政策,而把加分作为奖励。如 2、明确加分对象
出质疑。农村独生子女高考时可加 10 分。[2] 就照顾性加分而言,加分对象可以
一、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三、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问题保留少数民族考生,作为多民族国家,
1、优先录取阶段 1、加分对象繁多,随意性严重我衡,少数民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建国到 1976 年。 1950 年至 2008 年,教育部高考加族教育水平,教学条件普遍偏低,少数
1950 年,高校招生文件中出现“从宽分对象从工农类考生,少数民族考生, 民族学生基础较差,对少数民族考生加
录取”的概念,主要针对对象为参加工华侨,增至 14 项,全与和谐。就
作 3 年以上的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治区的加分项目林林总总有近 200 种。鼓励性加分而言,存在争议较多,笔者
生和华侨学生。1952 年,工龄 3 年以而教育部对某些加分对象的范围界定指认为,应取消“三好学生”,“优秀学
上的产业青年也享受从宽录取的政策。代不明,界限模糊不清。如对思想政治生干部”的加分。这类名称一般是地方
1954 年,教育部颁布高校招生文件中, 品德突出者的评价,存在主观性,根据推荐,存在不客观性,容易出现纰漏
首次提出“优先录取”。1956 年,高事件受关注的程度,所得评定结果将存,极其容易产生不规范行为。国家二级
招优先录取对象增加“烈士子女”和“香在差异,这也将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运动员的加分也应该取消,因为其发放
港澳门学生”两类。这一阶段政策的主 2、加分证明指定单位过多,缺乏标准宽泛且发放量不受限制,可能出现
要特点是对工农成分的学生采取优先录专门的监督机制造假现象。而对于政策性加分,应积极
取,加大工农成分学生进入大学的比例。由于加分对象的增多,开具加分证避免,对在特殊时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
[1] 明的单位也随之增多。目前,加分项目人群,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的奖励,高考
2、降分录取阶段评定单位已涉及科协,体育,外事,计加分政策不是福利手段。[3]
这一阶段自 1977 年至 2000 年。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等十多个部 3、规范加分程序,设立专门有效
此阶段主要对特殊专业和特殊人群给予门。但是,却没有专门有效的监督部门的监督机制
降分录取的优
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