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2011-06-2012:14:35张国刚【作者简介】张国刚南开大学历史系关于唐代藩镇问题,以往由于缺乏分门别类的考察研究,常常笼统地把藩镇与割据等同起来,把大量的藩镇动乱一概视为割据与叛乱。这样,不仅不能将藩镇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也模糊了人们对唐后期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以至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唐代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复杂历史变成了苍白的一页。本文试图从藩镇类型分析入手,对各类藩镇的基本状况及其与中央的关系、动乱的特点和原因作一粗浅探讨。一唐代藩镇是由开元、天宝时期的周边节度使和内地采访使,在安史之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形成的行政实体。它们演变渊源不同,在整个藩镇形势中的地位各异,因而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类型。首先,安禄山起兵发端于河朔,战乱平息后,河北地区仍由安史旧部统领,并且出现了割据自雄的局面,迄唐亡不改,流风余韵及于河南部分地区;同时,为抗击安史叛乱,中原地区亦相继置镇,战后不仅未能罢去,反而作为与河朔抗衡的武装力量而长期存在;而战争期间,边防军悉师赴东,吐蕃、党项乘虚而入,战乱甫平,唐廷调集大批兵力驻守西北,遂成重镇,后南诏勃兴,西南边陲亦为军事要区。以上三处都是重兵集结之地,唯东南诸道,战时虽亦设镇,但因无重大军事需要,养兵不多,故成为唐王朝的财源之地。.页眉..,在当时一些著名政论家和政治家的有关论述中就已提及。如晚唐杜牧的《战论》、《罪言》曾分藩镇为四类:河北诸镇为一类,是割据的中心地带;防遏河北骄藩的中原诸镇为一类。西北边镇及东南诸藩则构成另外两种类型,所谓“咸阳西北,戎夷大屯,嚇呼膻臊,彻于帝君,周秦单师,不能排辟,于是尽铲吴越荆楚之饶,以啖兵戎”(注:《樊川文集》卷五。)。杜牧描述的这种藩镇形势,在中唐名相李吉甫《元和国计簿》中亦有体现。他所说的“皆藩镇世袭”的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等镇,实即杜牧所言河北镇;“皆被边”的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等镇,实即杜牧所言“咸阳西北”诸镇;东南八道四十九州实即杜牧所言“吴越荆楚”等镇;此外,他未提的藩镇,则多为杜牧所言中原藩镇(注:《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元和二年十二月条及胡注。)。上述带有明显地域差别的藩镇分类比较实际地体现了各类藩镇与唐朝中央的政治、军事和财政关系,也大体符合自安史之乱平定迄黄巢起义爆发这一时期的藩镇基本形势。根据这种分类,可将九世纪初叶《元和郡县志》所列四十四个藩镇分别归类如下:(1)河朔割据型(简称河朔型):魏博、成德、卢龙、易定、沧景、淮西、淄青。(2)中原防遏型(简称中原型):宣武、忠武、武宁、河阳、义成、昭义、河东、陕虢、山南东、河中、金商。(3)边疆御边型(简称边疆型),分西北疆与西南疆两部分。西北疆有:凤翔、邠宁、鄜坊、泾原、振武、天德、银夏、灵武。西南疆有:山南西、西川、东川、黔中、桂管、容管、邕管、安南、岭南。(4)东南财源型(简称东南型):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荆南。应该指出,上述分类只是代表一种基本趋向,具体到某个藩镇的归属,.页眉..,有的可能因藩镇的废置、并合及割据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一些典型藩镇的基本特点则是明显而稳定的,因此,我们主要就这些典型藩镇的基本状况及其与中央的关系作一考察。首先研究河朔型。在前举元和时河朔型藩镇中,除幽州(卢龙)镇为开天时缘边十镇之一外,成德、魏博、淄青、淮西皆安史之乱期间或平定后所置,易定、沧景建置更晚,约在德宗初年。其典型代表为河北平原上的魏、镇、幽三镇。元和以后,其他藩镇或灭或附,唯此三镇绝而复苏,强梁迄于唐末。河朔藩镇有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在政治上,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四人(注:岑仲勉:《隋唐史》第二六八页,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在财政上,赋税截留本镇而拒不上供中央。在军事上,养蓄重兵,专恣一方,并倚之作为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凭借。大历、建中、贞元、元和、长庆时,唐廷皆与河朔诸镇发生过激烈的战争,无不以唐廷的屈辱告终。据《资治通鉴》记载,从广德元年到乾符元年的一百一十余年间,共发生过一百七十一起藩镇动乱,河朔凡六十五起,在四类藩镇中冠于首位;而且反叛事件多发生在河朔。但是,我们能否因此就视河朔诸镇为“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的夷狄之邦,从而得出“当时大唐帝国版图以内实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注: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一九页,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七年版。按这种观点影响甚广,一般论著多
唐代藩镇类型其动乱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