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评价方法与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大步向我们走来。教育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现有的评价模式, 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观念的发展趋势是:以人为出发点, 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包含下列要素: 关注人和人的发展, 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 体现出尊重与关爱, 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 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在教学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但由于新课程改革实验时间短, 又由于老师们受多年以来应试教育的束缚, 对评价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虽已重视, 但还欠深入, 大多数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缺乏定性、定量的分析和跟踪反馈信息的相关数据,致使研究收效甚微。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历程,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们确定了“小学数学学习过程评价方法与策略探究”的研究专题。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通过“学录”来表现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好的学习品质的生成。在学校新课程的背景下, 学习品质是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与知识的学习及智能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认为学习过程评价就是把能力测试与学生的学习品质对照分析、综合评价。二、研究的意义(一) 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包括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积极探索的过程。(二) 通过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 探索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方法与策略。(三)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教师通过评价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增强自我反思能力,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三、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小学数学学习过程评价应坚持的原则 1 、评价要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帮学生建立自信, . .页脚. 学习激情。 2 、评价要坚持时效性原则教师的课堂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当时表现而作出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 发现某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或某一学生当他的情感、态度、价值方面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那么教师当时就给予适当的评价, 这样有利促进学生的学习。否则错过了时机,评价就失去了价值。 3 、评价要坚持发现性原则学生几乎是伴着教师的评价,在课堂上进步、发展、成长起来的。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挖掘、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优异他人的地方,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并在评价中呵护学生的自尊, 让学生对往后的学习产生更大更浓的兴趣和热情。(二)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功能 1 、评价思想上变“重结果,轻过程”为“结果、过程的统一”,发挥激励功能我们在研究学生学习的评价中, 包含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因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索取知识、同化知识、物化知识、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获得理想的结果, 学习过程是制约学习结果的重要变量, 学习过程的评价是针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每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动机、态度、活动、水平、技能、能力的评价。 2 、评价目标上变“单一过高要求”为“多重适度要求”,发挥调控功能心理学家通过评价目标对学生的影响研究,认为评价的标准和学生努力和程度成倒 U 型。在一定的范围内, 学生的努力程度及成绩随着标准的升高而递增, 在某一点达到最佳匹配, 之后标准越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成绩反倒不断下降。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具备调控过程的教学评价, 假如对某一部分学生的要求超越了这些学生的实际水平, 那么就要把这个要求标准降下来。一般说来, 用定量评价不能及时对教学作出反馈的效果, 采用定性评价可以调节与控制学生的认知冲突, 完善教学的内部结构, 并调控每个学生的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3 、评价内容上变“重知识轻能力”为“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发挥导向功能在考试中我们往往看到这种现象: 基本概念得分高, 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却不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道理很简单: 基本概念必考, 必须教; 动手操作不考, 不必教。考什么,教什么,旷日持久,学生的学习怎么能不脱离实际,高分低能呢?因此, 在评价内容上要正确发挥考试对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