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10分)1、明焦竑有《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当代人物传》)。2、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3、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二、判断(10分)1、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2、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3、《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类书。(×)4、丛书的主要功用是查找辞藻。(×)5、当年伯希和劫走大量敦煌文献现存英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三、选择(1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典籍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发生在(B)时代。A秦朝B西汉C东汉D清朝2、清代的四库七阁仿自着名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其主人范钦是(C)代人。A宋B元C明D清3、线装大约明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民国间,基本上被(D)书取代。A经折装B蝴蝶装C包背装D洋装4、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B)。A汉书艺文志B隋书经籍志C隋书艺文志D四库全书总目5、范文澜《中》并称西汉最伟大的两部着作的是(A)。A《七略》B《别录》C《汉书》D《世说新语》四、名词解释(20分)五厄:(5分:每一要点1分)隋代牛弘所总结的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伪书:(1)一书的公认着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着者及时代,这书就称之为伪书。(2)不能清晰地判断一书的真伪,往往会给我们阅读研究利用古籍带来误解。(3)伪书具有史料、文学、语言学、思想等多方面价值。(4)因此,我们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着者、书名和着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5)要了解中国古籍中的伪书状况,可以借助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罗根泽《诸子考索》、张心澄《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等专门着作。善本:(5分:每个要点1分,例证2分)(1)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较高的版本叫善本。(2)从文物标准来看,时代较早、稀见程度较强的版本是善本。(3)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⑷善本是个随时间发展而变化的概念。五、文献阅读(20分)(一)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一小题2分)(二)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个要点1分)六、简答题(10分)1,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是什么?(3分:每个要点2分)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在于:⑴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比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⑵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⑶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供更多的人使用。2,作业典藏散佚七、论述题题(20分)(1)2分,(2)—(7)每要点3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1)古籍分
文献学试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