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户县玉蝉初级中学李琳娥教学目标积累本文实词、虚词,翻译句子。理清本文思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本文写作技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积累本文实词、虚词,学会翻译句子。理清本文思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本文写作技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鉴赏本文写作技法。导语:我们每天背着书包穿梭在学校与回家的路上,行色匆匆,无暇去欣赏这一路上的蓝天白云、碧野清流,今天就让我们在课堂上走进这美文美景,尽情地欣赏--------这里有入云的高峰,这里有见底的清流,这里有五色交辉的石壁,这里有四季长存的青林翠竹,这里有晓雾猿鸟,这里有夕日沉鳞,这里就是人间的仙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位仁者、智者是谁?: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题目解读:《答谢中书书》这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答,答复。书,书信。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背景链接:南北朝时,时局动荡不安,不少文人隐迹山林,描山绘水,从大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陶弘景解职后隐居于茅山。对于茅山的情形,陶弘景曾在文章中表述过,如《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入文入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感知文意(一)、词语解释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课文翻译(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资料助读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浙江会稽人,人称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的开创者。他被后世誉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他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